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吾爱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塞北王朝金 -> 第131章 131太学三舍

第131章 131太学三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TRL+D 收藏:吾爱文学网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阅读

    ♂

    机不可失也没用,高宗不相信军人能对付金国。

    你能打得过是好事,打不过也别来烦我,我不可能支持你收复失地。

    男拜****,女拜老汉推车,各有各的的缘法,徐徽言只能自己干了。也就有了前面所说的和金兵交火的事情。

    在此之前,完颜宗翰打败太原守将折可求、刘光世,连带平阳府的义兵也叛变投敌,引导金兵进入南北关,攻占隆德府。

    到了这个时候,金国又向高平发动攻击。

    折可求(约1090—1139),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克行之子,政和年间继其兄折可大任府州知州,累立战功,宋徽宗赐以“忠勇”之旗。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十八日,完颜宗翰南下包围太原,折可求率兵二万援救。折部经岢岚州至天门关,遇金兵据守,转而取道松子岭至交城,被以逸待劳的金兵打败,退屯汾州(今汾阳)。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二十七日,折可求领兵北上,赴太原解围,在文水县郭栅被金兵打败。

    八月十八日再战,又败。

    九月三日,金兵攻占太原,折可求退守府州。

    “忠勇”的老折,在剽悍的金兵面前,就是一个笑话。

    不久之后,这个笑话就被招降了。

    在河北方面,金军兵临相州城下,相州知府赵不试遍问诸将:“今城中食乏,外援不至。不试,宗子也,义不降,计将安出?”

    这些人脑子有个坑,坑里有水,水里有鱼,鱼在吐泡泡,泡泡爆了,水珠四溅……,哪有什么计策?

    赵不试知道相州是守不住了,就在城墙上和金将约定:不杀百姓,可以献城。

    金将允诺后,赵不试开城投降,随即投井自杀。

    只有灵魂的性感,才是真正的性感。

    在下又得感叹了,华夏从来不缺乏忠臣孝子,却屡屡受外族欺辱,是因为人渣更多。

    赵不试是太宗六世孙。

    政和四年四月,徽宗亲自考察太学生雅乐。

    徽宗那是大艺术家,玩音乐,有谁能跟他放对?

    太学生无人敢于应对,也不愿意触这眉头,输了让同学嘲笑,更可怕的是,万一赢了怎么办?

    当时也在太学读书的赵不试,见没人和皇帝玩,这太让皇帝吊脸了,便不揣冒昧的响应了徽宗。

    徽宗很高兴,得知赵不试是宗室,便赐玉带以示嘉奖。

    赵不试的声名顿时鹊起了。不试一试怎知下一步会不会踩到屎呢?老赵的名字叫的太含蓄了,就该叫赵试。

    不过老赵很淡定,依旧虚心求学,无论私考公考,皆为优等。

    在二十岁这一年,入太学上舍为上等舍生。

    又有需要解释的地方了。

    所谓的太学,便是古代的国立大学。说起古代的国立大学,可以追述到五帝时代。之后各朝各代都有演变。

    在宋朝早期,太学的地位并不突出。后来王安石变法,推行了三舍法,使得太学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舍法,首先限制太学生的人数,在太学设置八十斋,每斋容纳学生三十人,共两千四百人。同时将这两千四百人分为三舍,外舍学生二千人,内舍学生三百人,上舍学生百人。

    有看官要问了,来太学上学有什么好处呢?

    上舍生可直接授官!不需要科举,便走上仕途,这个好处够大了吧?

    外舍生和内舍生是不是很苦逼,白来了一趟,什么便宜都没捡到?

    当然不是,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继续努力学习,熬到可一定的年限,也可以进入上舍,从而走上仕途。即便进不了上舍,也可直接参加省试。

    您可别小看了省试,省试是礼部住持的考试,一旦通过就等于中了进士,毕竟殿试只是一个过场而已。

    如果不是太学生,就不能直接参加省试的。普通人要一路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杀将出去,才能进入省试。

    所以太学生人满为患,为了压制太学生的数量,进入太学也要经过一次严苛的考试。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

    这就已经说的不少了,咱们转圜正题。

    在当时,赵不试与李若水以及邓肃,被人称为太学三义。赵不试的一批同学里,有那个慨然赴死的陈东。

    政和七年三月,宋徽宗赐上舍生及第,释褐授官。

    及第:进士及第。就是高中进士。

    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也含有进士及第的意思。

    赵不试走上了官场,为承事郎、国子太学正。

    政和七年,赵不试升任宣教郎,国子博士,权通判泾州事,代理知州事。

    赵不试在任上,能够于民修养,薄徭役轻税收,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有了保证。生活有出路,钱包鼓囔囔,谁还会没事就闹事?于是狱讼一清。

    这一年的七月,发生了大地震,赵不试大开义仓广赈灾民。这一手看似平常,但于国家来说,那是一颗定心丸。

    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就会变为流民,流民要不到饭,就会变为暴民。暴民一旦成了气候,国家就要换主人了。

    就这么利国利民的一手,还是会出现一些瑕疵。中国的渣渣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泾州司户曹事伍合,私售米粮也就罢了,还敢于减量克扣。

    赵不试怒了,便把老伍给斩了。

    重和元年,秦凤路又发生大地震。

    赵不试身临各路,亲自指挥救援。

    童贯这老太监,以军粮被地震损坏为理由,强征义仓,致使百姓无粮赈济。

    赵不试干不过童贯,便上疏朝廷,请求皇帝帮忙。

    皇帝多喜欢童贯,你老赵只是一棵葱,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倒霉的老赵,被调回了京城,降为承事郎、太学博士、越州教授。

    宣和二年,赵不试再次遭贬,降为承务郎、知泾县事。

    老赵心态不错,依旧能在任上奉公廉洁,考察民情,开荒修渠。在泾水弋水两岸开出无数良田,并亲开县学,教化百姓,使得当地政治清明。

    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深受泾县百姓爱戴。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