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文魁 -> 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

五百八十四章 我不是針對誰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

    昔日魯定公問孔子,有沒有一言興邦的話,孔子說沒有,但有類似。

    在林延潮短短這幾句下,殿上君臣都是寂然。

    大音希(協和)聲不過如此。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唱采薇歌,餓死首陽山。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貧困潦倒,居于陋巷,連糟糠都可以吃,可因病早故。

    這就是不求利,而無不自利?

    至于大盜盜跖,殺無辜之人,食人之肝,如此暴戾的人居然壽終。

    這就是求利利不成,還害了自己?

    每個讀書人讀了伯夷,叔齊,顏回的故事,都要掬一把淚水,讀了盜跖之事,而是憤憤不平。

    伯夷,叔齊,顏回這等仁人義士,堅持義理而死,這是報答善人方式嗎?

    大盜盜跖,暴戾恣睢,遵以何德竟能壽終?

    然後下一句,林延潮似給出了答案。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于喻利。

    因為孔子這一句話,儒家千百年,都將義與利當作一個硬幣兩面,非義即利,義利當作反義詞來看。以利害義,就是不義(不循天理)之舉,是屈服于利欲。

    非義即利,那非利即是義嗎?你整日作吃虧不討好的事,就是遵循天理了?

    這幾句話足以顛覆很多君臣的三觀。

    李庸對林延潮說得一時無詞以對,組織半天語言辯道︰“事事不求利,未必沒有義。林中允經義上重于援溺之意,所言字字離不開利字,離聖人之意太遠。”

    眾人都听出李庸這幾句話,變相承認了非利,未必有義,對林延潮根本沒有反擊力度,不過也算勉強站穩陣腳。

    而林延潮此刻已是火力全開︰“聖人教我見利思義,義然後取,卻沒有教我們義然後棄。人皆有利欲,如好色之心,達者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如此好色必不至于溺。”

    這幾句話說得,李庸膽戰心驚。李庸攻擊林延潮援溺之說太多,什麼是援溺,就是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咱們理學也不是說得那麼絕對,禮法上是男女授受不親,但嫂溺水,叔卻可以伸手,這是權變。這是孟子的話。

    李庸用援溺之說,來指責你林延潮學說里權變的意思太重,而林延潮卻說,好色之心人都有,只要人人都有配偶,沒有怨女曠夫,滿足了此心,那麼也不會出現嫂溺水了,你還在猶豫救不救的問題了。

    什麼叫完敗?

    李庸恨不得當殿羞死,只能向林延潮一揖道︰“林中允言之滔滔,吾不能及。”

    李庸敗退,曾省吾,王篆,朱裹,耿周,王述,吳堪等人都是面色如土,你竟連一塊遮羞布都不給我,今天真一敗涂地了。

    他們看向林延潮,仿佛已是手持染血屠刀,全身‘六神裝’站在殿上。

    圍毆不成,反送一世英名啊。

    這麼多朝臣攻訐一位二十年輕人最後還慘敗,到底是誰被圍毆?三歲小孩見了也會刮臉,說一句羞羞羞啊!

    林延潮目光掃過曾省吾,王篆,然後道︰“延潮方才多有放肆,只是經義切磋,不辯不明,辯經得罪之處還請見諒(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各位,都是辣雞)。”

    侍直經筵官里本還有數人未上陣,正琢磨如何上前問難,听了林延潮這麼說後……

    “王兄,你經義高深,吾所不及,你來駁之此子!”

    “不敢不敢,盧兄,你科名比我高,我怎敢造次,你先請,你不行了,我再上。”

    “不,不,還是王兄先請。”

    “大家都不要謙讓了,我資歷最淺,理應你們先請!”

    曾省吾,王篆看著手下這個樣子,恨不得拿塊豆腐一頭撞死。不過二人也是悲催,現在小弟都掛了,該輪到大佬了,若是他們再敗,那他們還有什麼臉面,不如上表向天子請辭算了。

    林延潮見他們磨磨蹭蹭的,也知沒有人出場,若曾省吾,王篆被自己駁倒,固然大長面子,那麼自己從此也不要在朝堂上混,得寸就不要進尺,要見好就收。

    于是林延潮來到講案前,向小皇帝回復道︰“講臣才疏學淺,方才之言倒是令陛下見笑了。”

    小皇帝見林延潮大開大合,連戰群儒,將眾人駁得一一敗下陣來,心底爽得不了,心想朕欽點的狀元,果真厲害,朕有識人之明啊,哈哈哈。

    于是小皇帝道︰“朕听得正精彩呢,經筵辯經,本就該名儒互難,暢所欲言,不過朕听先生所言,著重在于事功二字,可有一言概之?”

    這就是好比辯論賽里,大家辯論得差不多完了,最後正反辯方要總結發言了。

    林延潮斟酌了下言辭道︰“回稟陛下,講臣以為孔氏之家法,儒者世守之,得其粗而遺其精,則流而為度數刑名,聖人之妙用,英豪竊聞之,循其流而忘其源,則變而為權橘縱橫,故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而材術辯智不足以定天下之經……”

    “……內聖是綱,外王是目,舉一綱,萬目可張,但索其綱,需從目尋,故綱目並舉方為先聖之意,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得矣……”

    孝悌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材術辯智不足以定天下之經!

    綱目並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得!

    林延潮之言,這並非單純是詭辯,而是他林延潮真正貫之的經義,他的修齊治平之道。

    他讀書為官都是依此而行,發自肺腑,是誠意正心之言。

    堂上眾臣听了林延潮的話,都是陷入深思。

    周子義這等以程朱之言為金科玉律的官員眼底,林延潮的話就是洪水猛獸,天下之大害。

    而朝堂上官員都是大多理學出身,但多年處理實務,令他們心底對林延潮所說的道理,也有不少地方認同的,但要他們面上承認卻是很難。

    小皇帝對林延潮的話頗為認同,但眾臣之下,他不好有所偏頗,于是向張居正問︰“同知經筵于先生之言以為如何?”

    這場辯經猶如拳賽,林延潮雖將曾省吾他們的臉打得如同豬頭一般,但最後點數還是要由裁判來宣布,來論定最後的勝負。

    同知經筵的張居正,就是這個裁判。(未完待續。)

    ︰訪問網站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