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文魁 -> 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

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

    翰林院的報紙,開始是準備名為‘天下為公報’。

    這當然是源自于林延潮那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來自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其意就是天下是百姓的,此言出自于禮記,禮運大同篇,是每個讀人必讀的文章。

    但是翰林院將‘天下為公報’的名字上報通政司後,卻被打了來。

    通政司現在權力不小,禮部,翰林院,都察院三大報都歸通政司審批,所以這事他們可以百分百做主的。

    而通政司給出的理由說此報名不妥,名字太夸張。

    眾翰林們覺得不解,為何禮部的‘天理報’,都察院的‘皇明時報’都可以過,為何這個名字不可以過。

    也有人是察覺,林延潮當初上諫時那‘天下為公疏’,這報紙叫這名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所以被通政司打去。

    內閣這是保護翰林院的意思,但是卻引起了翰林們的憤慨以及憋屈。

    當即身為報紙主編的蕭良有即上疏反對通政司此舉。

    蕭良有的奏疏里寫到,有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是以天之所視即民之所視,天之所听即民之所听,是以天意即民意

    蕭良有表述了對于通政司的憤慨,文章才氣橫溢,其中引述尚‘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而是被眾人談論。

    這句話出自蔡仲之命,是周公告誡蔡仲之言,也是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一句話。

    夏朝時,天子自居天命。

    夏桀對百姓說,我受命于天,就如同天上的太陽,你們說我要滅亡,就如同太陽會消失嗎?

    然後老百姓卻言,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湯滅夏,證明了天命並不可靠,夏王以天命為治統,最後仍是滅亡了。

    到了商朝信巫,以人畜獻祭,商王既是巫,也是王,但最後仍為周所滅。

    周滅商後,周王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克承天命。

    周以夏自居,所以也繼承了天命之說,為了解釋皇朝更替,所以才有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之言。

    皇天沒有親戚,只承認有德者為天子,民心沒有一直擁護哪個皇帝,只是感激給予他們恩惠的人。

    故而這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

    這周朝對于治統的解釋,比夏商更近了一步。

    從崇拜天命,獻祭迷信到了以人為本,以德為治,尊民意為神。

    當然說是這麼說,做能不能做到,就另外事了。但孔子繼承周公道統,將此作為儒家的思想。

    所以蕭良有這一封奏疏,頓時引起了滿朝官員,以及讀人的議論。

    此文文章華美,立意高遠,不少讀人讀來不由擊節叫好,萬歷八年殿試林延潮三元及第,與他同科的進士們相較之下都顯得暗淡無光。

    若非蕭良有這文章一出,眾人都不知道當年榜眼也是如此的才華出眾。

    不少官員士民對于蕭良有的奏疏都是打心底支持的。

    但民間也有反對的意見。

    意見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句話出自蔡仲之命,蔡仲之命又出自古文尚。而古文尚是你的同僚林延潮親自證偽的,認為是後儒的托名之作。

    既然是假的,你怎麼能用來證明是周公思想呢?你這不是打林延潮臉嗎?

    不改名通政司不允發表,最後經過這一番事,翰林院只能改名,將報紙更名為‘新民報’。

    這句話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親民二字,大學里解釋為新民。

    大學里還引述康誥,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為新民二字的解釋,意思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但也是開啟民智。不開啟民智,民眾不覺醒,民意即無法成為天意,天下為公也就無從談起。

    經此改名之辱,眾翰林們都是憋著一口氣。

    不過經過這一番事,也是打響了新民報的名頭。

    林延潮主持下的新民報除了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外,還有一點,引起了無數腐儒的憤慨,那就是允許登載廣告。

    所謂廣告,就是廣而告之的意思,任何商家都可以在新民報上登載自己的廣告,將自己的商品對老百姓廣而告之。

    但是此舉真是的是太過分了,君子言義不言利啊。

    好端端的一個翰林院,怎麼在林延潮的主持下,居然也開始充滿了銅臭味了?

    于是新民報,也引起了一些腐儒們的堅決抵制。

    不過對于林延潮而言無所謂,這些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自己的新民報就是寫得妙筆生花,也是救不了這些人,扭轉不了他們的觀念。

    喜歡的人自然會喜歡,不喜歡的人你再怎麼努力,別人也不會喜歡你的。

    相反林延潮利用廣告的收入,一部分作為潤筆補貼新民報的主編,編輯們,另一部分用以降低報紙的成本,以低廉的價格擴大銷量。

    在部院三大報中,新民報的銷量雖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性價比卻是最高的。

    京里人口百萬,官吏不知多少,至于達官顯貴,以及他們子弟也是普通受過教育的,另外有好幾千來京舉人,國子監學生,識字率本來就接近百分十,遠高于大明百分五的比率,甚至比甦杭這等富庶之地還高。

    而且經過五六年來京城里普及義學,京城里的認字人口更是逐步提升,年輕人們讀讀報,通過讀讀報,增廣見識,了解天下大事,這又反過來促進了他們向學之心,如此一個良性的循環正在逐步的形成。

    同時為了增加報紙的銷量,增加時效性,使得報紙閱讀更加美觀,林延潮摒棄了原先的看起來極不清晰的木活字,泥活字印刷,至于雕版印刷更是丟在一邊。

    林延潮直接采用了是銅活字印刷來印新民報。

    這對于原先林延潮創辦的燕京時報,以及京城里各大民間報房而言,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事。

    因為常用漢字幾千個,如此一套銅活字印刷模具的成本就達十幾萬兩白銀,京城里有幾個民間開辦的報社有這個底氣?

    就算江南一些財大氣粗的民間肆,如無錫華氏會通館,蘭雪堂和安氏桂坡館自稱采用了銅活字印刷,但他們也沒有幾千個漢字都齊備了,大多都是要印什麼就用什麼字,采用現用現鑄,邊印印邊造的辦法,這對于報紙的時效性,實惠性而言,根本是達不到的。

    相較下歐洲文藝復興,西方的金屬印刷只要二十六個字母,加上備用字最多幾百個金屬字模就搞定了。西方人評價歷史上幾大改變人類進程的文明,活字印刷必列前十名,但對于種花家而言,活字印刷就是一個大坑,活字印刷最重要的銅,對于大明而言就是制錢,誰願意拿真金白銀去刻?

    這件事一直到了近代時才從西方引進了鉛字印刷才解決問題。林延潮當年辦燕京時報的苦惱,對于他今日而言根本不存在。

    銅活字印刷的門檻雖然極高,但對于他而言卻根本不是問題。

    因為朝廷僅有的幾套銅活字印刷工具,有一套就在他的手里。詹事府里有一個部門叫司經局,專門負責皇家籍典藏,印刷,里面正好備有一套從宣德年傳下的銅活字模具,專門用來給皇家印,銅活字印刷美觀清晰,而且耐用,不是木活字可以比擬的。

    林延潮身為詹事府掌府事,從司經局里‘借用’銅活字印刷工具,還不是一句話辦妥的事。

    朝廷掌握了天下最大最多的資源,林延潮而今今非昔比,資源任他調用,實在是一件極為舒爽的事情。

    而民間自籌,就算有錢,再找工匠制作,也真不知到什麼猴年馬月的事了。

    新民報一出後,其廣告立即就令人瞠目結舌,頭幾版里如‘名妓攏梳,花魁評選,青樓開張’的廣告頓時讓幾名老學究讀報後暈過去。

    萬歷時風氣既保守,然而又開放,這時金@瓶@梅已在南北流傳,達官顯貴談論間絲毫也不避諱。但民間也有大把人的堅持‘萬惡淫為首’,新舊風氣交織在一起,令許多人迷茫,無所適從。

    這時候新民報都是開了一扇窗,開了一扇門,除了充滿銅臭味,媚俗的廣告外,更有各處新奇見聞,甦杭之繁華,海外的天荒夜談,高鼻深目的弗朗機人,也有嚴肅時事,公正客觀娓娓道來。

    報紙遵循了述而不作的宗旨,文章幾近白話,為了印刷方便,更是擯棄了一切生僻字,異體字,只選用常用字作文章。報紙所言之事既是世俗的,又是深刻的,既有令人為之一笑,也有可以掩卷遐思片刻。

    這對于不少年輕的士人而言,從報紙中找到了自己,更令他們知道天下之廣大,對于很多人擔心的林延潮借此大談理學與事功之學之爭則是一點沒有。

    人心已開始浮動,固步自封不是長久之道,要走出去看一看。

    對于總總非議,對此有話語權的通政司倒是睜一閉閉一眼,原因很簡單,因為林延潮給錢了。後來抗議聲過大,于是新民報改打擦邊球,至于讓正人君子所不齒也只能不齒了。

    而眾人議論之中的第一個月,印刷精美,價格低廉,內容包羅萬象的新民報即已是盈利。

    ︰。︰

    百度搜索ூ小說௃小說網站,&#8ba9;&#4f60;&#4f53;&#9a8c;&#66f4;&#65b0;ᨬ&#65b0;ᨬ&#5feb;Ḅ&#7ae0;⁚小說,所有小說&#79d2;&#66f4;&#65b0;஺請大家關注威信“小 說 全 搜”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