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一一二章 碎碎平安

第一一二章 碎碎平安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參加覲見聖母皇太後的,除了海軍提督丁汝昌、中美聯合艦隊司令官杜立德這兩位是已經見過面的,還有幾位來自英吉利的客卿︰

    喬百倫,海軍“總教習”。

    柯烈福,海軍基地“總監”,轄旅順基地和威海基地。

    海曼奇,福州海軍學堂“總辦”。

    以上三位,都是將官軍餃。

    以下為校官軍餃︰

    狄克多,海軍“助理總教習”。

    大愛德華,“翁貝托國王號”管帶就是艦長。

    小愛德華,“杜里奧號”管帶。

    馬威達,海軍陸戰隊“教習”。

    還有一位平民畢夏普,福州船政局“總辦”,相當于總經理。

    為了這次覲見,柯烈福從旅順趕了過來;海曼奇、畢夏普,則從福州北上天津。

    某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比如瑯威理,現在中文名字還譯做“郎威利”的,此時在龐大的英國顧問團隊中,不過一個小小少尉,當然是沒有資格覲見聖母皇太後的。

    喬百倫、柯烈福、海曼奇三位將官,還有畢夏普,這四位都是單獨覲見;狄克多、大愛德華、小愛德華、馬威達四位校官,共同覲見。

    和戎裝在身的中國、美國同事一樣,英國人統統行單膝跪禮這個禮節,同覲見維多利亞女王的禮節是一樣的,對于英國人來說,不存在任何問題。

    精神上正經受著巨大沖擊的慈禧,在接見洋卿的時候。努力保持著平和高貴的儀態。隔著紗幔。另有一番緊張的洋鬼子們。倒也沒有發覺中國的聖母皇太後有啥異樣。

    英國顧問團中位份最高、年齡最長的喬百倫,代表全體在華服役英員,“恭請聖母皇太後的金安”。另外,雖然客卿不是正式的外交人員,喬百倫還是向“太後陛下”轉達了“女王陛下”的“崇高敬意”;慈禧亦通過關卓凡,請喬百倫轉達對她對“女王陛下”的“美好祝願”。

    整個覲見過程,大體流暢順當,只有畢夏普覲見的時候。出了點小狀況。

    這位老兄,犯了和杜立德一樣的毛病。一是因為緊張,一是眼中所見,豐容靚飾,端儀萬千,不由就目瞪口呆,神魂顛倒,連出狀況。先是起身的時候,手足失措,自己別了自己一腿。一個大趔趄,差點摔了一跤。手中的圓頂禮帽也掉在了地上,惹得黃幔之後,一聲輕笑。

    嬌吟入耳,畢夏普愈加失魂落魄,就忘記撿回了地上的帽子。慌慌張張退出大帳的時候,不辨方向,又和在帳外候見的狄克多,結結實實地撞了個滿懷。

    每一位覲見的洋卿,聖母皇太後都有恩賞。

    三位將官,每人錫賜玉如意一柄、翡翠扳指一個、玉柄鍍金短刀一把;畢夏普不是軍人,金刀換成了蜜蠟佛手。

    四位校官,每人錫賜玉如意一柄,玉柄鍍金短刀一把。

    畢夏普的“失儀”,對于慈禧,多少起到了一點沖淡緊張氛圍、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但是,她並沒有很快地從那種半恍惚的狀態中走出來。

    帳子里邊是看不見外面的景象的,可是巨艦的陰影,依然像泰山壓頂一般,籠罩在她的心頭。

    這和之前閱兵時候的感覺完全不同。

    閱兵的時候,雄壯嚴整的隊列、排山倒海的“烏拉”,看起來,都在向她一個人表示擁戴和忠誠,這種感覺,迅速把她托上激情澎湃的浪濤的巔峰,使她有睥睨天下、眾山皆小之慨。

    可是“翁貝托國王號”這種鋼鐵巨物,在她的意識中,實非人力所能為之,突然面對,她首先感到的,是深刻的渺小感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強大的力量,但天外有天,原來世上還存在著一種遠遠超出自己想象的強大力量!

    同時產生的,是不能與抗的無力感;對于能夠制造如此鋼鐵巨物的力量,她在內心深處,亦產生了難以言說的深深敬畏。

    事實上,如果按照慈禧對于閱兵、演炮的邏輯,同那些軍容嚴整的士兵、開山碎石的大炮一樣,這只巨艦其實也已“為我所用”已經買下來了嘛。但在巨大的沖擊和震撼之下,一時之間,慈禧還無法在自己和巨艦之間建立起牢靠的心理聯系,就是說,她還沒有明確意識到︰這艘船“是我的”。

    更重要的是,慈禧已經隱隱意識到了之前從未真正想過的一個問題︰同樣利器在手,但這件利器,是從人家那里買來,還是自己制造出來,其實大不相同。就如這只巨艦,我們經已就手,但這是從英國人那兒買來的,我們自個兒造,哪里造的出來?!

    別的不說,單說造艦用的鐵到哪兒去找那麼多的鐵啊?

    這個事兒,雖然還遠未想透,但慈禧已經感覺到了︰這是兩種不可同日而語的力量。

    覲見之後,檢閱海軍儀仗隊。

    這支“儀仗隊”,和後世那支大名鼎鼎的“三軍儀仗隊”還比不了,只好算是軒軍海軍版的“禮兵隊”。當然,在這個時代,也足眩眼目了︰雪白的制服、錚亮的皮靴、飄揚的帽帶、閃著金光的穗綬、裝飾華麗的海軍短劍,還有一張張被海風吹曬得黝黑的臉龐,稜角分明,驕傲地高高揚起。

    不過,聖母皇太後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全部放在這支神氣的“儀仗隊”上面,因為他們的背後,就是那只小山般的黑色巨艦。

    還是乘坐“閱兵馬車”,還是關卓凡充任“驂乘”。

    當儀仗隊領隊發出“敬禮”的吼叫聲時,慈禧並沒有忘記舉手示意,但右側的關卓凡,能夠明顯感覺到女人微微的躁動和不安。

    當然不是因為儀仗隊的關系,而是距巨艦愈來愈近,壓迫感愈來愈強。

    當然,再怎麼著御姐也不會失態的,而除了貼身的關爵帥,也一直沒有第二人察覺聖母皇太後的異樣。

    檢閱完海軍儀仗隊之後,就到了“翁貝托國王號”正式更名為“冠軍號”、“杜里奧號”正式更名為“射聲號”的時候了。

    關卓凡高聲誦讀為兩艦“賜名”的聖旨。“欽此”二字剛剛落下,在場所有海軍將士齊聲高呼︰“烏拉!烏拉!烏拉!”

    碼頭上一片山呼海嘯。

    慈禧微微一震,這陣歡呼聲,猶如一陣疾風,呼嘯而至,掠過心頭,將蒙在上面的陰影,吹走了大半。

    她抬起頭,望著兩只黑色的巨艦,深深地吸了口氣。

    軍樂奏起,關卓凡恭請聖母皇太後移駕典禮台,主持“擲瓶禮”就是將一瓶香檳酒,擲向船艏,撞成碎片。

    典禮台搭在艦艏旁的岸邊,“翁貝托國王號”邊上一座,“杜里奧號”邊上一座。

    船舷伸出一根長桿,桿頭吊著一支紅綢系頸的香檳酒,垂在典禮台的上方。只要將酒瓶用力推出,就會撞到掛在舷身外側的備用錨的錨爪上。

    這個“擲瓶禮”的原含義,其實並不是慈禧理解的“碎碎平安”。

    西洋諸國出海行船,有一個習慣,若船只遇難,無以自救,船員會將遺言寫下,裝入酒瓶,拋入大海,希望能被人發現,輾轉傳給家人。因此,“擲碎酒瓶”的含義,是希望海上永無這種代表著噩耗的漂流瓶,亦即祈求行船平安。同時,香檳酒灑滿船頭,也有闢邪消災之意。

    不過,按照漢語的諧音,理解成“碎碎平安”,也是好意頭,也是祈求行船平安之意。因此,自“翁貝托國王號”更名“冠軍號”、“杜立奧號”更名為“射聲號”始,中國新船下水、命名,“擲瓶禮”含義的“權威表述”,就變成了“碎碎平安”。

    始作俑者,。

    *(未完待續……)

    ...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