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五十四章 超越時代的巡洋艦

第五十四章 超越時代的巡洋艦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英國人定楮一看︰咦,還真沒有“大續航力”這條,可是——

    沒有“大續航力”,還能算正兒八經的“巡洋艦”嗎?

    “關親王”心里鄙視︰英國人可真是榆木疙瘩腦袋!

    嘴上是這麼說的︰“巡洋艦”就是個名字,我會在前面加上合適的定語的——再者說了,我又不出去搶殖民地,要那麼大的續航力干什麼?

    後面這句話,起到了非常微妙的政治效用。Σ談笑之間,“關親王”給英國人吃了顆大大的定心丸︰嗯,中國人沒有任何和我們正面競爭的意圖,真是……最佳合作伙伴!

    沒有大續航力的要求,煤艙就可以減小,“大火力、重防護、高機動”就成為可能了。

    關卓凡進一步提出︰裝甲敷設,可以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只對重點部位進行保護。

    這個方案,艦體重量增加有限,對速度影響較小。

    艦船最重要的部位是什麼?當然是發動機啦。

    英國人召集船舶設計精英,不久便拿出了第一份方案︰在機艙的頂部,平平地覆蓋一層裝甲甲板;裝甲甲板之下,在機艙兩旁、靠近兩舷的地方,各設置煤艙。這樣,頂部的裝甲甲板、兩側的煤艙,從三個方向,共同對機艙進行保護——裝滿煤的煤艙,炮彈是沒有法子打穿的。

    關卓凡對這個設計表示贊賞,不過,他指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保護機艙的裝甲甲板。位于水線之下四英尺處。呃。這個,萬一,水線處被打穿了呢?那麼,海水必然趁勢涌入,整個裝甲甲板的上方將被淹沒,最終……會導致軍艦傾覆吧?

    第二,高航速需要大機艙,裝甲甲板如此之低。一定會壓縮機艙的空間,俺想加台鍋爐都不成,操作起來也逼仄得很,實在不大方便哪。

    這兩條提了出來,英國人面面相覷︰怎麼還好說這位親王殿下“外行”?這兩個問題,即便是最優秀的工程師,也未必能夠看得出來!

    該怎麼改進呢?

    英國人正在絞盡腦汁,“關親王”說︰我有一個想法,大伙兒瞅瞅,行不行得通?

    嗯。我是這樣想的︰咱們把平面的裝甲甲板,改成中間平、兩邊斜的穹面裝甲——就叫它“穹甲”好了。“穹甲”中間的平甲。提到水線之上;兩邊的斜甲,落到水線下四英尺處。這樣一來,因為中間的平甲高出水線,即便水線處被打穿了,海水涌入,也無法淹沒高出水線的裝甲甲板,軍艦依然能夠保持較大浮力,不致傾覆。

    這麼干,除了軍艦即便破損也進不了多少水外,兩邊的斜甲落到水線之下,可以對機艙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還有,大家都曉得的︰有一定傾角的斜面,能夠消解炮彈的相當一部分動能啊。

    這一次,英國人目瞪口呆了。

    實在太有道理了,我們竟無言以對。

    萬萬沒有想到啊,這位親王殿下,除了政治家和軍事統帥這兩個身份外,竟然還是一位工程設計的天才!

    設計團隊按照關卓凡的設想拿出了最後的方案,“穹甲巡洋艦”就這樣誕生了——比起原時空,足足提早了十幾年。

    需要說明的是,“穹甲巡洋艦”的相關專利,由關卓凡和英國設計團隊共享。

    軒軍海軍訂購了兩艘“穹甲巡洋艦”,一名“驅雷”,一名“策電”,技術參數是完全一樣的︰排水量兩千四百噸,艦長六十八米,寬十四米,吃水近六米,蒸汽風帆混合動力,裝備兩門八英寸後裝滑膛炮、兩門六英寸後裝滑膛炮、八門六十四磅前裝線膛炮。

    最高航速十七節,幾乎趕得上“冠軍號”了,一點兒都不算慢。

    裝甲敷設的第二種方案,是仿“冠軍號”和“射聲號”,自艦艏至艦艉,在舷身上加裝水線帶裝甲,即豎甲。這個方案,事實上就是把“巡洋艦”變成了“小鐵甲艦”,可稱“裝甲巡洋艦”。

    “裝甲巡洋艦”敷設的裝甲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穹甲巡洋艦”。因此,不可避免的,“裝甲巡洋艦”的速度,就比不上“穹甲巡洋艦”了。

    不過,說到防護力,“裝甲巡洋艦”卻遠遠超過了“穹甲巡洋艦”,二者算是各有千秋。關卓凡不分軒輊,和“穹甲巡洋艦”一樣,“裝甲巡洋艦”也訂購了兩只,一名“龍驤”,一名“虎賁”。

    “龍驤”和“虎賁”的技術參數,也是一樣的︰排水量兩千九百噸,艦長七十一米,寬十三米,吃水六米半,蒸汽風帆混合動力,水線帶裝甲厚五至六英寸,裝備兩門八英寸後裝滑膛炮、四門六英寸後裝滑膛炮,六門六十四磅前裝線膛炮。

    最高航速十五節,雖不比“穹甲巡洋艦”,但也頗看得過去。

    設計、制造“穹甲巡洋艦”、“裝甲巡洋艦”,英國政府極其重視,首相親自過問,海軍大臣總責其事,薈萃了本國的船舶設計、制造精英,真正是全力以赴,說“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也不算過分。

    英國人如此上心,自是見到,由“翁貝托國王號”和“杜里奧號”始,中國的訂單源源而來,一眼望不到盡頭——整個中國的軍用、民用船舶市場,這是多大的一個蛋糕啊?眼見著一大半都落到俺們英國人手中了,能不上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是用中國人的資金,來開發新技術、試驗新產品。若果然好用,英國人馬上就可以跟上;若不好用,英國人一個英鎊的損失都沒有——這樣子的好事,怎麼可以不上心?

    原時空,德國人為北洋水師設計、制造“濟遠號”、“經遠號”,同上述情形,頗為相像。

    “濟遠號”是德國人設計、制造的第一只“穹甲巡洋艦”,“經遠號”是德國人設計、制造的第一只“裝甲巡洋艦”——這兩筆訂單,都來自中國。

    實話實說,作為德國人的試水之作,“濟遠號”也好,“經遠號”也好,水準都著實有限。

    尤其是“濟遠號”,頂“穹甲巡洋艦”之名,卻行“平甲巡洋艦”之實,就是關卓凡批評過的︰覆蓋在機艙頂部的裝甲甲板,位于水線之下。只不過,這層裝甲甲板,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勉強好算是“穹甲”。

    “濟遠號”毛病無數,“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幾無,隔堵水久,歧側難免,斯時炮炮勢成上重,駕駛特難,危險特甚。”

    還有,“機艙逼窄,絕無空隙,只身側行,尚慮誤觸。前日試機,已有觸手成廢者!”

    至于“暑月炎熬,臨戰倉皇”,相較之下,已經算是小毛病了。

    其時,正兒八經的“穹甲巡洋艦”,已經由英國人造了出來,德國人照貓畫虎,卻畫虎類犬。

    這倒不是德國人不上心,德國人的敬業精神是不必懷疑的。可是,造船業是當時的第一等“高新科技”,為集新技術、新工藝之大成者,德國後起之秀,機械制造已經趕了上來,且但在船舶制造上的積累還非常有限,初試啼聲,難免走調。

    中國人只好把這個悶虧吃了下去——不過,也沒啥好抱怨的,誰叫你不請教老師傅,而是去招惹新學徒呢?

    這兩樁生意,德國人卻是賺了大便宜的。這倒不是說,生意本身德國人賺了多少,而是說,拿著中國人的錢,做夠了試驗,試夠了錯,攢夠了經驗值,德國人就開始為自己制造“穹甲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了。在此基礎上,德國造船工業迅速登上了一個全新的台階。

    嗯,因為俺們軒郡王的英明睿智,世界造船工業得以免走了一大段彎路,一夜之間,相關技術、工藝向前推進了十好幾年——嘿嘿,這是否應該視為軒王爺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呢?

    至于“伏波”和“超海”這兩只“標準巡洋艦”,其實就是傳統的“無防護巡洋艦”。關卓凡覺得,“無防護”三個字實在太難听了,思來想去,終于發明了“標準巡洋艦”這麼個叫法。

    “伏波”和“超海”,都是鐵肋木殼,即龍骨為鐵,船身為木,排水量皆為一千四百五十噸。

    這個級別的巡洋艦,不是關卓凡將來和“世界第二海軍強國”艦隊對決的主力陣容。它們主要的作用,是偵查、通訊,以及海口、內河作戰——即淺水作戰。這種用途的軍艦,若硬要加上裝甲,既變態,又累贅,也實在沒有足夠的必要。

    關卓凡想了想,算了,就這麼著吧。

    不過,拿“伏波”和“超海”來“周蒞屬部”,比如,到日本和越南去晃晃,一千四百五十噸的排水量,依然是壓倒性的存在。

    當年的“阿斯本艦隊”,最大的旗艦“鎮吳號”,一千三百噸;日本幕府艦隊最大的軍艦,也是旗艦——“富士山號”,一千二百噸。

    “伏波”和“超海”的火力,亦頗為可觀。艦艏一門八英寸前裝線膛炮,兩側船舷分列六門五英寸後裝滑膛炮。

    總之,鎮壓叛亂、清肅海盜、欺負弱小國家,一千幾百噸的“標準巡洋艦”,依然是一等一的好手。

    最後,是“全甲炮艇”。

    幾種新艦中,最能體現軒郡王的奇葩創意的,大約還是這種排水量只有二百五十噸的“全甲炮艇”。

    *(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