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一四六章 通用語

第一四六章 通用語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獎敘西征有功人員的上諭明發不久,金積堡大捷余波猶溫,一道超重量級的上諭頒行全國︰定漢語為“通用語”。

    舉國震動。

    洋洋灑灑數千言,好大一篇文章。

    上諭從陝甘回亂楔入,說“漢、回本為兄弟,中生微隙,梟逆乘之,致成大戾,手足相殘,痛何如哉!”

    痛心疾首過了,做無語問蒼天狀,“血色歷歷,所以昭炯戒;殷鑒不遠,何以惕覆轍?”

    接著開始忽悠︰“朕考諸于史,世界萬國,三代以上,言語同一,黃發垂髻,略無參商,民人熙然;三代以下,言語殊異,重譯難明,猜嫌漸生,齟齬日多。乃各懷異心,彼此怨謗,相互揣疑。細嫌終成大忿,手足化為仇讎,兵戈相交,冤冤相報,世代相仇。噫,豈不痛哉,豈不愚乎!”

    這個“三代”,不是“祖孫三代”之“三代”,而是指“夏、商、周”這三個朝代。

    在儒家的想象和敘述中,“三代以上”,包括原始部落的唐堯、虞舜,乃是天堂般的存在,民風淳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上位者個個是聖人,下走者統統是活雷鋒;“三代以下”,人心就開始變壞了,機詐傾軋,一蟹不如一蟹,一代不如一代,而最糟糕的那一代,則永遠是目下的這一代。

    有趣的是,彼時的歐美,也有許多人持類似看法︰中世紀是黑暗的、邪惡的,工業化是扭曲人性的、放蕩墮落的,所有的美好和光明,都留在了遙遠的古希臘。

    所以。這個“三代”,既指中國的“三代”,也指泰西的“三代”,“世界萬國”四字,倒不為虛設。

    至于“言語同一”如何如何。“言語殊異”又如何如何,則是把《聖經》中的通天塔的傳說揉了進來在天津的時候,關卓凡就曾經以之忽悠過御姐的。

    這一段話,中西合璧,扯泰西的虎皮,拉自己的大旗。頗能唬唬人的。反正,對于彼時中國士人來說,中國的“三代”是什麼模樣,全靠想象;泰西的“三代”何如,連想象都無從想象。自然上諭說什麼就是什麼。

    那個“噫”字,擬稿之時,頗有爭議這是聖旨,不是普通文章,這個“噫”字,呃,會不會有點兒……不夠莊重?

    不過,關卓凡最後還是決定保留。莊重不莊重的。見仁見智,這份上諭,擺在第一位的。是感染力、說服力。反正,只是一個“噫”字,又不是“噫吁戲”。

    好,接著往下看。

    “朕拊循萬姓,教化天下,滿、漢、蒙、藏、回。皆華夏生民,朕之赤子。無有軒輊,豈分畛域?”

    這個這個。不同族群,為了言語殊異,雞同鴨講,終致大打出手,介麼叫人痛心的事情,朕怎麼能夠坐視不理呢?

    咋辦涅?

    到了這個時候,藥方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只要“言語同一”,大伙兒不就重新親如一家了嗎?

    不過,上諭沒有這麼快就圖窮匕見,而是繼續扯泰西的虎皮,拉中國的大旗︰

    “泰西諸國,皆族群紛雜,彼此猜嫌,相仇相殺,禍延百代。明君賢相,痛定思痛,乃取一流布最廣之族群語言,或曰通用語,或曰工作語言,或曰官方語言,頒行全國,著為永例,令各族群皆操此語言,自此手足相牽,再無爭擾,乃得同心戮力,強國富民。泰西諸國今日之盛,實肇造于此矣!”

    “噫,‘官方語言’者,豈非‘官話’之謂?我中國古已有之矣!”

    又來了一個“噫”字,再加上“古已有之”四字,嗯,老祖宗早就介麼做啦,可別說俺崇洋媚外,更別說俺“違背祖制”神馬的啊!

    至此,可以翻牌了︰為了族群和諧,為了長治久安,為了強國富民,定漢語為“通用語”,“頒行全國,著為永例”。

    上面說過,“無有軒輊,豈分畛域”,那麼,滿、漢、蒙、藏、回,五種語言,為什麼單單選擇漢語呢?

    原因不言而喻,不過,就算是廢話,也要在上諭里認認真真地解釋一遍。

    首先,滿語已經定為“國語”,一身不能二用。再者說了,“國語”乃“廟堂之上”的用語,地位崇高,“通用語”這種瑣碎麻煩的差事,委屈“國語”來做,也實在是不大合適的呀。

    其次,蒙、藏、回三族,人口皆不過全國人口之百一,若定蒙、藏、回三種語言之任何一種為“通用語”,則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需要另學一門語言,這個數字,叫人一想起來,就一個頭兩個大呀。若定漢語為“通用語”,則全國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口,需要另學一門語言。

    怎麼做才是生意經,一眼不就看明白了嗎?

    推廣“通用語”,是要花大氣力的,三分的氣力,朝廷還是有的,九十九分的氣力,咳咳,實在是沒有啊。

    “通用語”三字,可不是白叫的,黑紙白字,是有硬指標的︰

    五年為期,五年之後,不能操“通用語”者,出仕的,文官的“京察”、“大計”,武官的“軍政”,即官員的各種人事考核,不能列入“卓異”,更不能晉升。受爵的,有爵位者,不能晉爵;無爵位者,不能封爵、襲爵。並且,視情況嚴重程度,予以罰俸、降級、削爵的處分。

    五年之後,不能操“通用語”的白身,一律不得出仕、封爵。

    讓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這個規定,會對各族群產生什麼影響?

    對漢人自然毫無影響。

    對滿人的影響也極微。到了同治朝的時候,不會說漢話的滿人已經屈指可數了,就有,也是窩在白山黑水的老林子里。進入中原的,沒有不會說漢話的,為官做宰的,更加不必說了。

    對蒙古人呢?

    這得兩說。

    這個規定,是針對各族群的上層的,八旗中的蒙人不計,單說蒙古地區的蒙人。這部分的蒙人上層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京,譬如伯彥訥謨他們家。這部分蒙人都會說漢話,和普通旗人沒有什麼區別,規定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真正產生影響的是留在蒙古地區那一部分。

    不過,滿蒙聯盟、聯姻,滿、蒙二族,自國初就關系緊密,蒙人上層會說滿語的很多反之亦然,滿人上層會說蒙語的也很多,滿文更是直接從蒙文轉化而來。隨著滿人的漢化愈來愈深,為維系彼此,蒙人上層會說漢話的,也愈來愈多。所以,這個規定,對蒙古人會有相當的影響,但這個影響,尚不至傷筋動骨。

    回人呢?

    *(未完待續)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