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一三五章 大王之風,起于青隻之末

第一三五章 大王之風,起于青隻之末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不同年齡、身份、地位的旗下貴婦,“旗頭”的式樣,是不一樣的,這個差異,並不載于《大清會典》,也沒有後世的清宮劇演繹的那麼夸張,不過,三六九等的“潛規則”,確實是存在的。

    可是,不論怎麼個“三六九等”,都是“宮眷”、“宗女”以及“官眷”的“等”

    “宮眷”,上至皇太後、皇後,下至答應、姑姑。

    “宗女”,上至固倫公主,下至六品格格。

    “官眷”,上至親王福晉,下至七品孺人。

    扒拉來,扒拉去,沒有哪一“等”,是可以放在皇帝的……呃,這個頭上的啊?

    皇上若梳“旗頭”,不用說,自然得是“第一等”的猶在皇太後、皇後之上,哎喲,那個樣式,得是如何的富貴繁麗啊?

    太監、宮女對這個問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私下底替皇帝設計的“第一等”的“旗頭”的樣式,林林總總,有十幾種之多。

    也有人獨持異調,“皇上未必就梳旗頭……”

    話一出口,還未說完,便被人反問,“不梳旗頭梳什麼?像秀女那樣,‘光板兒’?”

    “呃,這……”

    答不上來了。

    除了“旗頭”,還有“花盆底”。

    俗稱“花盆底”的“旗鞋”,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入關之前,沒有這樣東西。

    入關之前,旗人女子,騎射勞作,無異男子,自不能穿什麼“花盆底”穿了“花盆底”,只能挺胸凹腹,搖曳生姿,基本上是干不了什麼活兒的。

    入關之後,旗人女子,始仿佛漢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才慢慢兒的折騰出“花盆底”的花樣來。

    第一,穿上“花盆底”,走起路來,風搖荷擺,賞心悅目。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穿上了“花盆底”,快走和跑步,就是個高技術的活兒了即是說,請您走慢兒點兒。

    說穿了,“花盆底”是物化和約束女子的一種手段。

    “物化”也好,“約束”也罷,太監和宮女里頭,自然沒什麼人有這種越時代的認識,不過,還是有不人私底下說,皇上不是後妃,穿著“花盆底”,總感覺有那麼點兒……“怪怪”的。

    可是,不穿“花盆底”,更加奇怪啊。

    旗下貴婦的形象,和“花盆底”是緊密相連的,若不穿“花盆底”,連她們起坐、走路、行禮的姿勢,都有點兒想象不大出來了。

    還有,旗裝是很長的,裙擺可及腳背,“花盆底”則有三寸之高,穿上“花盆底”,裙擺不及地面,如果不穿“花盆底”,裙擺就可能拖地,走起路來,頗為不便。

    關于皇帝的“旗頭”和“花盆底”,太監里頭,甚至有人真金白銀的打起了賭。

    當然,拿皇帝打賭,這得算是“大不敬”,如果叫“上頭”曉得了,輕則一頓板子,趕出宮去;重則扔到打性烏拉,慢慢兒的爛掉,一輩子甭想回來關內。遇到聖母皇太後這樣的主兒,當場“拖出去打死”亦不稀奇。因此,賭約都是兩個人私底下之間的事兒,還得賭咒誓,“守口如瓶”,“願賭服輸”,等等。

    無論如何,就要“揭盅”了。

    朝霞爛漫,**、端門、午門,次第洞開。

    午門城樓上,鐘鼓齊鳴。

    鑾駕在軒軍近衛團禮兵護衛之下,浩浩蕩蕩,一路通過**、端門、午門,進入了紫禁城。

    太和門兩側的昭悅擰 甓讓牛  偷盍講嗟鬧凶竺擰 杏頤牛 約氨︰偷盍講嗟暮笞竺擰 笥頤牛 際恰絆漉懵饋鋇納杓疲 盜究梢災苯油  虼耍 羌莨鶿 胖 螅  煌Wゅ 茄刈舐芳絛靶校 悅擰 凶竺擰 笞竺牛 黃└巳蟺睢br />
    負責“鑾儀”的四百名軒軍近衛團禮兵,是一水兒的騎兵,馬蕭蕭,車轔轔,一千六百只鐵蹄錚錚,踏在青條石的地面上,聲勢悸人,即便身在乾清門北的內廷,也能感覺到外朝傳來的隱隱的震動。

    紫禁城上空,宿鳥驚飛,盤旋不絕。

    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親貴、在京從四品以上官員,早已齊聚天街,等候迎接聖駕。隆隆的馬蹄聲傳來,人群之中,隱約的騷動起來,有人面色微變,有人木無表情,有人卻露出了按耐不住的興奮的神色。

    鑾駕通過內左門,進入天街,終于停了下來。

    禮兵由東而西列隊,八匹雪白的“醇駟”駕轅的“黃金馬車”,剛剛好停在居天街之中的乾清門前。

    陽光照耀之下,白馬好像變成了金馬,鎏金鏨銀的“黃金馬車”,更是通體散著一種異樣的、近乎神聖的光芒。

    贊禮官朗聲唱禮︰“跪”

    王公大臣們齊刷刷的跪了下來。

    此時尚在“國喪”之中,一眼看去,天街之上,白茫茫的一片。

    親自擔任“扈從大臣”、一身戎裝畢挺的皇夫,跳下馬來,快步走到“黃金馬車”前,拉開了車門。

    按規矩,跪迎的王公大臣是不可以抬頭的,不過,頭和脖子管得住,眼楮卻管不住,幾乎所有人的眼角余光,都瞄向了“黃金馬車”的車門。

    只見軒親王伸出手去,車里頭,一只縴縴柔夷伸了出來,搭在了軒親王的手上。

    什麼?!

    軒親王攙皇上下車?

    我們沒有眼花嗎?

    現場既沒有“命婦”,這個差使,難道不就應該是太監或宮女的嗎?

    倒不是說身份高低,而是

    男女授受不親呀!

    呃……

    不對,人家是兩口子啊。

    這個……好像也沒有什麼男女授受不親的問題……

    不過,總是大庭廣眾啊……

    這麼著,呃,合適嗎?

    沒等大伙兒想明白,一只小巧的掐金明黃皮靴伸了出來,踩在腳踏之上。

    哎喲,皇上穿的是皮靴子,不是“花盆底”!

    好,第一“盅”,揭開了!

    緊接著,皇帝的臻,探出了車廂之外。

    啊……

    第二“盅”也揭開了

    皇上沒有梳“旗頭”!

    呃,皇上梳的是……

    沒有人見過這種型

    三千青絲,攏在頭頂,綰成一個極大的髻,上面沒有簪子、扁方,只有一個……呃,箍?

    箍是叫這個名字吧?

    這個白金箍,雕鏤繁復,耀目生輝,陽光之下,閃的人眼楮都花了,上邊兒不曉得瓖嵌了多少粒大小不一的“火油鑽”?

    這個箍的款式嘛……

    怎麼說呢?倒有些像……呃,泰西君主戴的那種王冠?

    沒有人見過這種型,也沒有人見過這種箍。

    皇帝搭著軒親王的手,走下車來。

    大伙兒看清楚了︰皇上大氅之內,穿的還是旗裝,只是

    玉立之時,那對掐金明黃皮靴,還是能夠看得見大半。

    這就說明,旗裝的下擺,必定是裁短了的,不然,裙擺就會蓋住腳背。

    正常的旗裝搭配“花盆底”,“花盆底”會剛好好整個露了出來,“花盆底”的高度,有三寸之多,也即是說,皇帝的旗裝的下擺,至少被裁短了三寸。

    這個時代,衣冠的變化,有著二十一世紀生人難以想象的高度敏感性,普通人尤如此,何況皇帝為天下一人,動止皆系四海之重?

    更何況,眼前,皇帝“衣冠”的變化,真正是“從頭到腳”?

    “旗頭”變成了不曉得該叫什麼名字的髻。

    簪和扁方,變成了從來沒見過的“箍”。

    旗裝被裁短了。

    “花盆底”變成了皮靴。

    ……

    這些變化,略一深想,似乎都有不得不為之的苦衷,可是

    無論如何,是變過了!

    本來,皇帝的“朝服”,采用和前任們相同的款式,這個“不變”,令許多人感到莫名的心安,現在,這份本就很不牢靠的“心安”,搖搖欲墜了。

    事實上,皇帝“衣冠”上頭的變化,比臣下們目下暫且看見的,還要多。

    只是因為大氅的遮掩,以及不能抬頭仰視御顏,更多微妙卻重大的變化,暫時未被覺。

    漲潮了。

    潮水初起,沒有人能夠預計,前浪推後浪,一浪趕一浪,眼前還算平靜的大海,最後,能夠變成何等樣的巨浪滔天?

    畢竟,大王之風,起于青隻之末。

    *(未完待續。)8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