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二一二章 心機皇太後

第二一二章 心機皇太後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慈安手上“松著勁兒”,目光瞥向慈麗,是給慈禧暗示︰放開她的手,和慈麗見禮。如其所願,慈禧果然放開了慈安的手——不過,只放開了慈安的右手,右手依舊握著慈安的左手,同時,順著慈安的目光,極自然的向慈麗伸出了左手。

    慈麗趕緊走上前來,先福了半福,喊了聲“姐姐”,然後亦如方才的慈安一般,伸出雙手,接住了慈禧的手。

    因為慈麗是兩只手握住慈禧的一只手,慈安不由自主,也把自己的右手重新伸了出去,也變成了兩只手握住慈禧一只手的態勢。

    這下子,大致可以算做是“六只柔夷交握”了。

    慈禧微微屈膝,喊了聲︰“麗妹妹!”

    她這個“半福”,只有腿上的動作,沒有手上的動作——兩只手都忙著呢。

    呃,這個……能不能算成“回禮”呢?

    三位皇太後的見禮,事先有這麼一個約定︰都是“半福”的禮——慈禧先向慈安行禮,慈安還禮;然後,慈麗向慈禧行禮,慈禧還禮。

    禮都是平禮,不過,有一個孰先、孰後的區別,以此來區分老大、老二、老三。

    現在,這個“流程”,可是算是結束了嗎?

    另外,“妹妹”就“妹妹”,這個“麗”字,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身為皇太後,慈禧的“姐姐”,只有一位,就是慈安;慈禧的“妹妹”,也只有一位,就是慈麗,別的同輩兒的女人,包括文宗其余的妃嬪、她自個兒的胞妹七福晉,在她面前,都是“臣妾”的地位,正式的場合,彼此都不能以姊妹相稱。

    所以,慈禧稱呼慈麗,喊“妹妹”就好,前頭無需加任何特別的指代。

    還有,“麗”是慈麗做妃嬪時候的徽號,她目下是皇太後,她的徽號,已不是“麗”,而是“慈麗”了。

    因此,“麗妹妹”之“麗”,非但沒有必要,簡直就是不應該加上去的。

    當然,因為慈麗剛剛升了位子、換了徽號,一時半會兒,慈禧沒能完完全全改過口來,也不算太稀奇。

    “姐姐說的是,”同慈麗“見過了禮”,慈禧沒忘記接慈安的話茬,“咱們姐兒仨,可算是團圓了!可是,唉……”

    說著,眼見還是要垂淚。

    慈安素乏應變之才,加上“六手交握”的姿勢,實在是有些別扭,她也不曉得該怎麼往下勸慈禧了;慈麗第一次以皇太後的身份出席這種“大場合”,怯生生的,更加不曉得該說什麼;皇帝和皇夫呢,限于輩分和身份,又不好說什麼,這個場面,呃,眼見是有點兒尷尬了呀。

    如果聖母皇太後說著說著,扯出了穆宗毅皇帝——

    幸好,跟在慈禧後頭的玉兒走上前來,低聲說道︰“今兒是主子的大日子,還是不要太感傷了吧!”

    慈禧的眼淚,來的快,收的也快,自嘲的笑了一笑,說道︰“也是,你們瞧我!”

    說著,松開了雙手。

    慈安、慈麗如釋重負,都暗暗的透出一口氣來。

    皇帝覷到了空兒,說道︰“皇額娘坐了幾個鐘頭的火車,一定是很乏的了,這就請起駕回宮吧!”

    皇夫心想︰現場三位“皇額娘”,皇帝的“皇額娘”前頭,未加任何定語,倒也不會叫人分辨不清哪位是哪位,嘿嘿。

    火車站的出口,四架“黃金馬車”一字排開,鎏金嵌銀,在近午的陽光下,晃的人眼楮都花了。

    打頭的一架,是皇帝的,八匹雪白的“醇駟”駕轅,後邊兒的三架,車子的形狀雕飾,固然一模一樣,駕轅的,也都是六匹深栗色的阿拉伯馬——這要是沒有人指引著,三位皇太後自個兒,都未必搞的清楚哪一架才是自己的“鑾駕”。

    慈安、慈禧、慈麗三位皇太後依次登車,皇帝最後一個上車,然後,數百名衣甲鮮明的軒軍近衛禮兵前呼後擁,“四宮”的鑾駕,浩浩蕩蕩的進了正陽門。

    慈禧心中,正在默默感嘆,玉兒輕輕的“哎喲”了一聲,說道︰“主子請看,多大的一座彩坊啊!”

    慈禧看時,喲,果然是大!

    棋盤街正中央,立著一座氣勢無兩的扎花彩坊,粗粗一眼看過去,幾乎有太和門那麼高、那麼寬,同時,亦如太和門一般,有一大二小三個門洞。所謂“棋盤街”,其實算是一個廣場,極軒敞的,但這座扎花彩坊規制的恢弘,給人一種它已將整條棋盤街都佔住了的錯覺。

    扎花彩坊見得多了,但這麼高大的扎花彩坊,慈禧還是頭一回見到。

    彩坊上頭,用紙花扎了四個碩大無朋的字,“崇功報德”。

    “四宮”的鑾駕,從扎花彩坊中間的門洞中,川流而過。

    “‘崇功報德’——”玉兒說道,“主子,這個‘崇功報德’,自然是‘崇’主子的‘功’,‘報’主子的‘德’,皇上小兩口兒,對主子,還是極有孝心的。”

    慈禧輕輕的嘆了口氣,沒說什麼。

    “四宮”的鑾駕,過了棋盤街,進了大清門,一路到了天安門前。

    “哎呦!”玉兒又輕輕的叫了一聲,“主子快看!那是什麼?好像是……大象!”

    慈禧嗔道︰“你個小蹄子,一回到北京,就一驚一乍的,怎麼,在外頭呆了一年,人呆傻了?這兒是什麼地方?哪兒來的大象嘛……”

    話沒說完,打住了。

    慈禧也看到了——真的是大象!

    金水橋北、天安門城樓下、御道兩邊,一邊兩只大象,一共四只。

    這是什麼花樣?

    還有,每只大象,均施錦韉,負寶瓶,打扮的華美異常。

    打扮成這種模樣的大象,慈禧也是見過的——不過,那都是雕像,或銅、或金,眼前的大象,可是活生生的!

    慈禧急速的轉著念頭︰這是什麼講究呢?

    “主子,”玉兒說道,“這好像是……‘法駕鹵簿’中的‘寶象’啊!”

    慈禧心頭一震。

    皇太後的儀仗,一般不稱“鹵簿”,前頭更加沒有“法駕”二字,“法駕鹵簿”,那是皇帝的儀仗的專用稱呼。

    呃……不對呀!

    按照規制,只有在最重大的儀典,譬如登基、萬壽、元旦,才會“盛陳法駕鹵簿”,現在距離元旦,還有好幾天的光景,絕沒有今天就“盛陳法駕鹵簿”的道理啊!

    難道是為了……迎接自己?

    這……

    不可能啊!

    皇太後的儀仗中,並沒有“寶象”一說啊!再者說了,就算是自己的“萬壽”,“陳設皇太後儀仗”,也只能擺在皇太後的地盤上——或者長春宮,或者慈寧宮,總之,一定是擺在內廷,絕沒有擺出前朝的道理,更加不可能擺到紫禁城外頭來。

    至于“法駕鹵簿”中有沒有“寶象”,什麼情形下可以“陳設”之,慈禧也不曉得——外朝也好,內廷也罷,各種規章制度,實在是太繁瑣、太復雜了,許多事情,不查“則例”,就是敬事房總管或者禮部儀制清吏司的司官,也未必說的清楚。

    “你怎麼曉得這是‘法駕鹵簿’的‘寶象’?”慈禧秀眉微蹙,“你見過不成?”

    “奴婢自然是沒有見過的,”玉兒說道,“不過,在火車上的時候,听他們說起皇上登基大典那天的情形,說是天安門外、午門外,都陳設了‘寶象’——啊,奴婢說的不大對,應該是這樣子的︰天安門外的,叫‘導象’,午門外的,才叫‘寶象’,攏在一塊兒,就叫做‘儀象’。”

    叫什麼名字,無關緊要,緊要的是,這確實是“法駕鹵簿”中的……“儀象”了?

    慈禧的心跳,不由的加快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