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亂清 -> 第二一九章 皇太後的地方?太上皇的地方?

第二一九章 皇太後的地方?太上皇的地方?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慈安、慈禧兩位皇太後的“撤簾大典”終于到來了。

    舉辦大典的地點的選擇,一度頗費躊躇。

    這個地點,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地方要足夠的大。

    定規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親貴、在京從五品以上官員參加典禮;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品級可能尚不足從五品,但也躬逢其盛,行禮如儀,這就是“內廷行走”的翰林們——即上書房、南書房、弘德殿的那班紅翰林。這班人和皇家的關系,猶如“西席”和“東翁”,東家有喜,自然是要與賀的。

    參加“撤簾大典”的人數,較之到正陽門火車站迎接皇太後鑾駕的人數,還要多——接駕的官員,止于從四品;參加典禮的官員,上面說了,止于從五品。

    第二,要符合皇太後的身份。

    “三大殿”的地方足夠大,但是在外朝辦“撤簾大典”,當然不“符合皇太後的身份”,“撤簾大典”的地點,只能夠在內廷里頭找。

    內廷之中,第一個“符合皇太後的身份”的地方,自然是慈寧宮。

    可是,慈寧宮的地方夠不夠大先不去說,關鍵是不曉得為了什麼,聖母皇太後對這個地方,有著本能的厭惡和排斥,她嘴上雖然沒有直說,但卻不止一次,有所暗示,慈安也好,關卓凡也好,對此都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就以“慈寧宮雖然是皇太後的地方,但到底不適宜外官出入”為理由,將之從候選名單中排除掉了。

    內廷“適宜外官出入”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養心殿,一個是乾清宮。

    兩宮皇太後在養心殿“垂簾”,拿養心殿舉行“撤簾大典”,“垂簾”、“撤簾”,都在一個地方,這個……有始有終,有頭有尾,似乎不錯啊?

    可惜,養心殿的地方不夠大,不是適合舉行大型典禮的所在——就算把整個院子都擺滿了,也塞不下所有的“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親貴、在京從五品以上官員”的。

    乾清宮的地方倒是足夠大,可是,乾清宮是“天子正寢”,不能算是“皇太後的地方”。

    這也罷了,畢竟,之前,兩位皇太後亦不止一次臨御過乾清宮——一次是接見“美利堅訪華代表團”,一次是為了聖母皇太後出宮別居天津為文宗顯皇帝“靜修祈福”一事宣諭在廷諸臣。

    關鍵是,之前乾清宮的“天子正寢”,只是一個虛名,“天子”並不住在那里,空著也是空著,閑著也是閑著,遇上了真正重大的國事,並非絕對不可啟用。而兩宮皇太後兩次臨御乾清宮,都不是為了自個兒的事情——一次是正經的“敦睦邦誼”;另一次雖同皇太後本人有所關連,說到底還是為了文宗顯皇帝,因此,都得算是“真正重大的國事”。

    現在,“天子”可是實打實的住在乾清宮里了,“撤簾大典”也是不折不扣的皇太後“自個兒的事情”,如果在乾清宮舉行“撤簾大典”,一來難免“僭越”的譏評,二來,倒好像“以天下養”的太後,要辦自己的“大事”,卻連一處合適的所在也找不到,無奈之下,只好來向女兒商借地方?

    這個,未免令人若有所憾呀。

    有人腦洞清奇︰不如咱們去頤和園辦“撤簾大典”?頤和園是地地道道的“皇太後的地方”,而且,地方一定足夠的大!

    可是,頤和園是兩宮皇太後“撤簾”後“頤養沖和”的地方——請留意這個“後”字——辦過了“撤簾大典”,兩宮皇太後才會移蹕頤和園,你拿頤和園來辦“撤簾大典”,這不是倒果為因,亂了次序嗎?

    呃,好像是的……

    那怎麼辦涅?

    最後,軒親王拍了板︰“撤簾大典”的地點,選在寧壽宮皇極殿。

    不少人听到“寧壽宮”的第一反應,都是不自禁的輕輕“啊”了一聲,再略一深想,不由連連點頭︰哎,辦這個“撤簾大典”,還真是沒有比寧壽宮更加合適的地方了!

    哎你說,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軒親王就是軒親王啊!

    寧壽宮不僅僅是一座宮殿的名稱,也是一個獨立的宮殿群的名稱。

    寧壽宮位于紫禁城的東北角,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有自己的前朝、後寢、花園,規制宏大,基本上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小紫禁城,單論面積,“後三宮”和御花園攏在一起,也沒有寧壽宮大。

    前明的時候,這一帶的屋宇,疏疏落落,不成氣候,到了本朝康熙年間,聖祖為孝養仁憲皇太後,在此修築了寧壽宮,殿台閣榭,始成規模。這是寧壽宮的肇建之始,也是把“撤簾大典”放在寧壽宮的“法理依據”——因為有了仁憲皇太後的“故事”,寧壽宮就可以算是“皇太後的地方”,“符合皇太後的身份”。

    不過,終康熙一朝,寧壽宮的規制,依舊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在此大興土木,使寧壽宮前朝、後寢齊備,終于變身為一座具體而微的“小紫禁城”的,是高宗。

    高宗是把寧壽宮作為自己禪位之後的居所來經營的,其既為“太上皇正寢”,格局便仿照紫禁城,亦分前朝、後寢兩部分。

    前朝部分,九龍壁對應午門;皇極門對應太和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攏在一起,對應“三大殿”。其中的皇極殿,為“太上皇正殿”——就是即將舉行“撤簾大典”的所在了。

    當然,就殿閣的具體規制而言,“太上皇正殿”怎麼也不可以“僭越”作為“天子正殿”的太和殿的,因此,寧壽門的規制,比照乾清門;皇極殿的規制,比照內廷之首、“天子正寢”的乾清宮;寧壽宮的規制,則比照坤寧宮。

    大致可以這麼說,寧壽宮的“前朝”,基本是紫禁城“三大殿”和“後三宮”的一個“混合體”。

    寧壽宮後寢的面積,不輸前朝,且亦仿佛紫禁城的格局,分成東、中、西三路,其中位于西路的花園,俗稱“乾隆花園”的,布局精妙,曲直相間,極盡巧思,較之御花園,各擅勝場,毫不遜色。

    高宗經營寧壽宮,興作不遺余力,可是,他禪位之後,除了在寧壽宮辦過一個“千叟宴”外,一天也沒有在那兒正經住過——他依舊住在養心殿。

    原因嘛,很簡單,做了太上皇的高宗,依舊把持著帝國的最高權力,養心殿以及密邇的軍機處,為帝國權力中樞,為了固權,他不能隨意的“離窩兒”。

    不過,無論如何,寧壽宮在名義上,除了是“皇太後的地方”外,也是正經的“太上皇的地方”,而兩宮皇太後的“撤簾”,和高宗的“內禪”,某種意義上,異曲同工,至少都算是“榮休”,在寧壽宮辦“撤簾大典”,真正是契合不過。

    皇極殿以及殿前廣場的地方,也足夠的大,足以把“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親貴、在京從五品以上官員”都塞進去。

    真正是“四角俱全”啊。

    還有,在寧壽宮辦“撤簾大典”,隱隱然透著這麼一層意思︰兩宮皇太後的功績,可以比擬“十全武功”的高宗。

    這是極高的稱譽,如果有人當面兒這麼吹捧,兩宮皇太後無論心里怎麼想,明面兒上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領受的;不過,馬屁雖然不能拍在明處,但僅僅是略作暗示,已足以令人心潮澎湃了!

    皇帝將母後皇太後請到了長春宮,由她和皇夫當面向兩宮皇太後報告了在寧壽宮舉辦“撤簾大典”的決定。

    果然,听到“寧壽宮皇極殿”六個字,慈禧的眼楮,倏然亮了起來,整張面龐,都透出一層隱隱的光芒來。

    略略沉吟,轉向慈安,“我看是可以的,姐姐,你說呢?”

    您都說“可以”了,“姐姐”還能說啥?

    不過,慈安還是有一點兒不安,“寧壽宮是高宗皇帝的……這,合適嗎?”

    “回母後皇太後,”關卓凡說道,“聖祖仁皇帝為孝養仁憲皇太後,乃有寧壽宮之肇建,而太上皇……無論本朝,還是前朝,都是特例。”

    言下之意,不管寧壽宮目下的格局,是哪位留下來的,它首先是“皇太後的地方”,其次才是“太上皇的地方”,因此,嗯,合適,合適。

    這個說法,同大多數人對寧壽宮的認知是相反的,知道寧壽宮的人,大約都曉得,寧壽宮是高宗為禪位準備的居所,很少有人曉得,寧壽宮之“肇建”,其實始自聖祖孝養嫡母。

    不過,關卓凡的說法,沒毛病啊。

    太上皇確實是“特例”,從儀制上來說,紫禁城里一定要有專門的“皇太後的地方”,但是,不能有專門的“太上皇的地方”呀。

    慈安躊躇了一下,點了點頭,“那,好吧……”

    慈禧用極復雜的目光看著關卓凡,這個男人啊……

    接著,她的腦海中跳出了這樣一個念頭︰好了,我的擺在長春宮前殿檐下的那些“儀仗”,終于可以堂而皇之的示之于群臣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