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都市言情 -> 快穿之不是炮灰的炮灰 -> 第二十一章 前路漫漫

第二十一章 前路漫漫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可見的不懂法是多麼危險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拖累整個家族。

    皇帝本身就想著抓臣子的小辮子,結果有人竟然把這麼明顯的把柄送上,皇帝是很高興的,可真是省了皇帝不少力氣。

    比如王熙鳳要是知道那些律法,會敢做那些違法的事情嗎?

    相信不敢,畢竟皇權是封建皇朝是至高無上的。

    即使王熙鳳自視其高,也不敢和皇權對上。

    可惜王熙鳳不懂法,大字不識幾個的她,別說律法,就是書本都沒有讀幾本。

    為了多掙銀子,既要放高利貸,又要包攬訟事,中間還出了人命,可以說是很多次觸及了律法,最終被人清算,被賈家所拋棄,連唯一的女兒都被親舅舅賣進花樓。

    如果王熙鳳有前後眼的話,一定不會做那等壞事,為自己的女兒積德。

    所以余穎才希望自己認識的人多讀書,多學法,不為別的,多多漲漲知識,知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就見對面的王二黑有些懊惱,然後撓撓自己的頭發,“先生,我不怎麼會讀書。”王二黑說道。

    說話的時候,王二黑是滿臉的不自在,甚至屁股下面仿佛出現了什麼帶刺的東西,整個人都坐不安穩。

    因為當初蕭家在北苑居住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律法書賣,所以余穎就托王二黑買了一整套大梁的律法書,所以王二黑也曾經翻過大梁朝的律法書。

    厚厚的好幾本不說,主要是王二黑曾經翻開看來一張書,感覺是大部分字認識,但是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就搞不清,而且是看的頭痛。

    這種情況,在王二黑記憶中很深。

    雖然說起來王二黑少年時,家里窮,長輩掙的錢勉強養活一家人,就沒有錢再去讀書。

    但是後來有點錢之後,王二黑還是認識了不少字,終于脫離了文盲的隊伍,但是從看律法書的那一次之後,王二黑對讀書人還是多了幾分敬仰。

    這麼難懂的東西,竟然背的是滾瓜爛熟,真的很不錯。

    而他打死也不會,想想就感覺有些丟人。

    坐在對面的余穎,聞言打量一下他,說起來王二黑比起記憶中的他也變老了幾分,主要是表現在他的發際線,已經開始往後移。

    但余穎從他穿的衣服看出來,他現在的日子過得不錯,不缺錢。

    所以余穎說︰“不會讀書的話,那麼就現在學。”

    “啊?”王二黑道。

    王二黑說話的語氣中帶著驚訝,他已經不年輕,快四十歲的人,難道到現在還要讀書?

    “是啊!人就應該是活到老,學到老。”余穎淡淡地說道。

    同時余穎在心里說︰現在就開始讀書,就可以多動動腦子,也有利于預防老年性痴呆。

    當然心里的話,余穎是不打算告知的,畢竟老年性痴呆是後世的詞,要解釋起來的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不過,余穎還是認為︰人活于世,就應該不斷進取。

    王二黑這些年一直在京城里扎根,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也替蕭家打听了不少東西,所以余穎才點了一點。

    不過在听到王二黑說自己不會讀書,余穎心中一動。

    要知道王二黑的想法,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現在的書本,包括律法書籍,都是文言文,倒是比較簡潔,但是意思往往要一一解讀,一般人的確是沒有閱讀下去的欲望。

    而且還有一個大大問題,整本書都沒有標點符號。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都需要自己的斷句。

    這一點是有些麻煩的,華夏的文字同樣一句話,往往可以被斷句成好幾個意思,難怪其他人都很感覺難讀。

    “其實我只要看到先賢的書,就感覺不知道怎麼讀下去,滿本的之乎者也。”王二黑有些羞愧地道。

    說到這里,王二黑撓撓頭,對于那些書本上的東西,王二黑還是曾經讀過,大部分的字他認識,但是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字︰暈!

    最後,王二黑只能是心浮氣躁地把書本扔在一邊。

    當然也不是全沒有用處,王二黑讀了好多遍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功效,特別助眠。

    當然這種事,王二黑是打死也不會告知別人。

    想當年的余穎留下了指導輿論的攻略,可都是白話文,王二黑看的就很明白。

    就見余穎的食指和中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然後說道︰“這樣的話,你應該是看不懂。”

    听到余穎的話,王二黑是連連點頭,然後他咽了一口唾沫,然後說︰“如果可以的話,律法之類的書籍,希望是有大眾可以看懂的版本出現。”

    就見余穎敲擊的手指停頓了下來,然後抬起來,摸摸自己的下吧。

    “好倒是好,不過這件事只能是慢慢做。”余穎說道

    這一輩子余穎決定去編書,希望多少年後,她留下的東西有用。

    事實上余穎曾考慮過早期文字為什麼如此簡潔?

    大概是因為早期的文字多是在龜甲上、銘器上,載體比較小不說,還要一個事件都要記錄下來,所以文字的字數自然是壓縮再壓縮。

    這種情況,實在是讓後人挖空心思地猜想前人的記錄。

    後來文字的載體是竹簡、木簡,一部書就是好多卷竹木簡,表達的意思多,字數也不會多。

    當然與此同時,還有人用絲帛做載體的,太昂貴。

    等到了紙的出現,才終于讓文章有了更好的載體,但沒有印刷術,需要抄書。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字是要求簡潔,而不是準確表達。

    直到印刷術的出現,終于開始出現的白話文。

    不單單是文體上有變化,文字也是同時變化著,從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以及秦統一後的隸書等等,直至簡體字。

    即使早期的甲骨文,因為種種原因失傳,但文字的傳承是一脈,才給後人留下破解已經失傳的甲骨文的鑰匙。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文體和語言都朝著更加讓人能夠好理解的方向而去。

    就像現在,文言文依舊是士族的主流,白話文更多是下里巴人使用的。

    但多少年後,卻是白話文佔據上風。

    畢竟白話文讀起來,更加令人明白,而文言文更多是先人的典籍。

    當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歡文言文,也不是不可以。

    “蕭郎君,有什麼跑腿的事一定不要忘了找我王二黑。”王二黑听了之後,大喜道。

    余穎點點頭就和王二黑分開,去辦自己的事。

    送別了余穎之後,王二黑在心里還是記得余穎的話,決定回去之後,押著自己的兒孫去看點律法書,這個決定讓他的兒孫們一個個是哀嚎不已。

    但王二黑的兒孫們,還是比王二黑當年的條件好,最起碼還專門送進私塾里讀過。

    勉勉強強能讀,雖然比較困難。

    當然王二黑很是明白,如果只是押著讀,沒什麼獎勵的話,兒孫們一定沒有多少熱情,所以他干脆實行獎勵制度。

    倒是有一個孫子為了他的獎勵,努力讀通律法書,竟然在科考的路上沾光匪淺。

    也是王二黑兒孫們,對讀律法書的興趣高了不少。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皇帝在審李哲軒案的時候,猛地發現,科舉制度只考四書五經的話,出來的天子門生,只會讀書的家伙不少。

    可以說李哲軒這一案,對皇帝的影響極大。

    一個很會讀書,甚至最後是進士出身的男人,竟然在處理政務上依靠女人,說出去都是丟人。

    甚至在把很多涉案的官員抓起來之後,皇帝一查,雖然像李哲軒這種把政務扔一邊的奇葩少,但是不意味著那些官員一個個有什麼本事。

    而皇帝靈機一動,于是當場就挑了幾個刑部官員一問,結果發現真的精通律法什麼的,就沒有幾個。

    把皇帝氣得不行,直接就擼了他們的官,讓他們回家去念律法書,經過考試才可以上崗。

    至于朝廷里為什麼官員無能?依舊是看上去運行良好,是因為有些官員更多是依靠幕僚,而官員本人,大都是風花雪月的強者。

    知道這個情況之後,皇帝是哭笑不得。

    其實說起來幕僚什麼,應該是有錢才能請的。

    但是官員的俸祿並不怎麼高,想要請幕僚,官員的俸祿就是全給也不夠,那麼官員的錢財從哪里來?

    皇帝深思了良久,心里有些數。

    準是有什麼黑收入,不然只靠官員自己那點的俸祿,根本就是勉強過活,就是有些例行的好處,也不怎麼夠,那麼就意味著什麼,皇帝很明白。

    于是皇帝是準備修改科舉的一些科目,增加了實務上考點,那種聖賢書則減輕。

    就是原先考上的進士,年紀輕的還要進行專門的業務考試,畢竟官員們是來當官的,而不是當什麼書畫大家,更不是當什麼詩詞大家的。

    如果有這樣宏願的話,那麼干脆回家去當。

    皇帝需要的官員,可以沒有什麼好詩,可以不是丹青高手,但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有真材實料。

    事實上皇帝這一招,倒是卡住了不少官員的脖子。

    于是有人直接隱退,也就是不當官了。

    對于這一種皇帝是不挽留,反正想要當官的人真心不少。

    也有的趕緊專研自己的本職工作,可以說京城里的風氣為之好轉了不少。

    這一點,連皇帝也沒有想到,簡直是歪打正著。

    只是朝中大臣們都是出身儒家,對皇帝的想法很有些反對,畢竟在他們看來聖賢書是最重要,不是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其實皇帝這人也曾經讀過四書五經的,但是先皇在世的時候,就說過做帝王的,絕對不可以事事依照聖賢的說法。

    甚至先皇還打了實例,說起被儒生推崇至極的聖人。

    比如說儒家的始祖孔夫子,他的思想的確是有閃亮的地方,但所做過的事情都稱得上是聖人,那是明顯在夸大。

    事實上,孔夫子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加理論家。

    但他一生中為官的時間,並不怎麼長,甚至因為和國君理念不和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故國。

    所以說四書五經更多是理論,畢竟要聯系實際,才能知道是好?是壞?

    皇帝登基之後,知道對儒家必須支持,因為這是基石。

    但真正皇朝要走下去的話,那麼兵家、法家、縱橫家的精華都要有,集百家之長。

    幸而因為李哲軒一案,拔了蘿卜帶起泥,朝中大臣們不少人都是自身難保,沒有心情和皇帝對著干,所以皇帝的想法竟然開始實行。

    當然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行動必須一步步來,所以改的並不多。

    而余穎這時候正盯著李家,因為李家的事犯了之後,皇帝就派人把其他李家人都抓了回來。

    其實李哲軒所在的家族,一直沒有分家,人口也不少,當官的人也有。

    但大部分李家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畢竟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所以就是有時候他們一家人十幾年不見,也是有的。

    那麼他們是真的有人不知道其中的貓膩,還一直以為李哲軒的妻子,就是名正言順的蕭大娘子。

    等到被抓起來,才知道還有這一說法,不少人心里就一涼。

    不少李家人知道蕭家所告的說法後,氣得要炸了,說什麼不能分家,好嗎,現在讓人一鍋端了。

    于是和李哲軒父母一輩的李家人,就追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而李哲軒父母他們兩個現在也是心驚膽戰的,其實這整件事,是蚨嫣然開的頭,然後李哲軒同意,等到弄死原主後,才稟告兩個老的。

    只是那時候知道也晚了,他們只能是幫著兒子掩飾,打算把整個事情都掩住,絕口不提。

    甚至李母還打算找人,想要鎮壓原主的靈魂,在她看來,既然蕭大娘子已經嫁進李家,不管是人,還是鬼,都是李家說了算。

    說起來,當初蕭家不給兒媳嫁妝里的出息時,李母還想著鬧一場,還是李父知道,自家怎麼說是理虧,而且李哲軒也知道還是不要招惹蕭唯松,就裝作不知道蕭家的動作。

    而今被抓了起來,李母是勃然大怒,在嘴巴里罵罵咧咧的。

    于是不少李家人知道之後,感覺羞愧至極。把人家大娘子給弄死了,還想著要死人的嫁妝出息,這臉都多大?

    怨不得李哲軒、蚨嫣然他們兩個人敢這麼干,原來根都在這里。

    于是很多李家人都要分家,就是死了也不願意和李哲軒父母一個宗里。

    事實上,皇帝曾經問過蕭唯松,是不是打算弄死所有的李家人?

    蕭唯松並沒有這種想法,反而希望把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李家人,從事件里摘出來,畢竟人不應該為從來就沒有做過的事背鍋。

    就如同曾經的蕭唯松,明明算是一個普通人家,卻總是有人用出身攻擊他。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