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都市言情 -> 顧道長生 -> 第四百零一章 雨後新生

第四百零一章 雨後新生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這場雨,下了有半個多時辰。

    數小時之後,氣象局的觀測也有了結果︰覆蓋面積籠罩了整個白城地區,1小時內的降水量達到了標準數值,稱得上是大雨。

    由于此前傳的沸沸揚揚,抱著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心理,各地都做了防雨措施,並未造成什麼困擾。

    廣場上的人始終被淋著,沒有一哄而散,找個地方躲避,而是在雨中又跳又叫,歡欣若狂。

    待雨過天晴,烏雲散去,已是夜幕降臨,冷月高懸。暑氣很快涌生,一點點吞噬著空氣中的涼意,一如從前。

    但人們都知道,不一樣了。這場雨就像一顆種子,在他們心里播下,孕育著各自的念想和希望。

    六天講法,一天收徒,加上之前的醞釀,白城熱鬧了整整半個月。而以這場雨為終,天南海北的人,到底要回到天南海北去。

    白城一夜之間空蕩,仿佛什麼也沒發生過。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選擇留下,繼續尋找著自己的那份機遇。

    …………

    內山,靜室。

    顧催動符五轉,雨過天晴,那道紫符終于燃燒殆盡,化作飛飛。行天象之法,損耗極大,以人仙之體也有些支撐不住。

    而此時,他正坐在靜室中,梳理此次行法的感悟。

    祈雨五轉符,就這一道,用完就沒了。他雖然知道畫符技巧,但其中蘊含的道法原理,一直沒有參悟,暫時不可復制。

    不過呢,收獲也非常多。

    首先,他摸索出了一點祈雨的規律。所謂祈雨,不是去掌控天象,而是去感應天象。天象也屬自然,自然就是道,修士的終極目的,便是天人合一。

    所以沒有掌控這回事,你說控制風雨雷電,移山倒海,不是這樣的。

    古修講究天人交感,你的修為夠了,本身就會產生某種感應,再憑借這種感應去融合自然,去同調,去溝通,不存在主從關系。

    就像剛才,那符的力量先往里走,體內五行之氣變化,外界五行之氣才跟著變化。符與修士都是一種媒介,作為交感的橋梁。

    咦?

    顧猛然一震,小齋修雷法,將來是不是也得感應雷霆,再反饋自身,然後越來越威勢煌煌,雄居上位,萬年鎮壓……

     !不敢想,不敢想。

    其次,就是傳說中的神。

    他經過親身體驗,基本可以確定,什麼立誓表文、召降神表文以及八寶蠟燭之類,都應是一種營銷包裝。

    真正有用的是咒,比如他念的祈雨咒︰“吾召水神,壁生雨。箕豹起,亢蛟舞……”

    這兩句話,就包括了四個神︰

    壁水,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七宿。

    箕水豹,東方七宿第七宿。

    亢金龍,東方七宿之第二宿。

    角木蛟,東方七宿之首。

    既然能降下雨來,就說明法咒管用,那進而就能證明,世間真的有神麼?

    “……”

    顧搖搖頭,自己施法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神威降臨”的存在,那神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已經能證明,夏國那些神話傳說,大多是體系包裝。

    比如張道陵、葛玄、許遜和薩守堅四大天師,他們往往被稱作天庭之神,即得道後升入天庭,被委任天官。

    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都是修仙人,或者神仙,或者地仙,飛升後逍遙天地,不知何處去了。

    再如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神仙譜里,出名是比較晚的。

    在宋朝的時候,它才由宋真宗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甚至于它的塑像和畫像,都是宋以後才定型,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

    玉帝號稱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聖、人間、地府。這更是營銷手段了,你看,這里面有佛啊!

    玉帝是道教神,卻能掌管佛,根本就不是一個系統的。

    沒辦法,道家的神話體系太亂,自己都說不清,更別提真假,只苦了這些後人。

    “……”

    顧枯坐許久,百思不得其解,只是隱隱覺得,有一類神是沒有的,有一類神又似乎存在。

    他忽然想起了龍,《化龍說》言︰龍乃天地之精,應感而生。那神會不會也一樣?

    不對,哦,不完全對!

    他馬上進行辯證,因為在自己施法時,有股力量從體內突然竄出,飄于頭頂,無形無狀,古怪虛無。

    那是個什麼東西?似乎與神,有著冥冥中的聯系。

    “唉!”

    顧不禁嘆了口氣,從先天到人仙,要別凡塵,見天地。從人仙到神仙,要領會神魂之妙,形神兼具。

    說來簡單,實際哪有這麼容易!

    他現在只曉得大概的方向,就是鑽研神魂奧妙,但具體怎麼做,完全不清楚!

    …………

    鳳凰山三百多平方公里,主峰攢雲峰,海拔近千米。後來法陣籠罩,人參精驅動山龍地勢,每天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

    如今再看那攢雲峰,已然超過了千米。此峰恰在山巒中間,便以此為標志,劃分八個方位。

    正南為山門,從山門到攢雲峰為止,包括西南、東南兩側,皆是以前的旅游景區。佔地極廣,設施完善,重新修葺後更是不勝美景,人間仙境。

    這一大片都是前山,設山門、待客室、弟子居住區、傳功區、練功區、勤務殿等等。新招的一千零八名菜雞,以後便生活于此。

    攢雲峰往北,另有一片桃林掩映之處,隱約形成了一個圓環屏障,屬于禁區。

    此為內山,包括清心廬、藏經閣、小練功場等等,為顧四人居住。

    西麓單獨闢開,分作獸園。而過桃林再往北,加上東邊一片,都屬于後山。後山功能就多了,酒坊、茶坊、符紙坊、莊園、糧倉,另有果林、茶園、靈田、藥園等等。

    總之呢,這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地界,利用率達到了一大半,僅有一小半還是原始生態。

    山里可沒有電車,全靠走路,你想從前山跑到後山,沒點本事真不行。

    以上種種,大概就是這些菜雞萌新的最初印象在祈雨結束的第二天,他們便收拾行囊,住進了鳳凰山。

    (晚上還有……)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