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玄幻魔法 -> 詩意的情感 -> 第302章游子何時不思鄉

第302章游子何時不思鄉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CTRL+D 收藏:吾愛文學網www.x2552.com,享受更多精彩閱讀

    ♂

    游子何時不思鄉張寶同2016.11.29

    每當看到央視節目中播送的那段過年回家的公益廣告,看到那些在外地打工和工作的游子們急急忙忙回家過年的情景,就會觸動我心中那根柔軟而敏感的神經,讓我想到母親的期盼,鄰居的笑臉,那濃濃的年味和兄弟姐妹們的團聚。

    游子是天空上的風箏,家鄉是起飛的地方,牽動著我們心的那根線繩緊緊地握在父母的手里。所以,家鄉就成了游子們出征與返回的港灣。

    出征與返回是游子們生生不息的生命過程,出征為的是那個心中的夢想,返回是將奮斗的果實帶回家中。在出征與返回的過程中,有多少動人的故事在講述著。

    你是否听過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章的那段《思鄉曲》?那委婉細膩,優美深沉的旋律飽含著無限的眷戀和鄉愁,讓人听著心靈顫動,感懷憂傷,讓我們不由地想起家鄉那幽靜的河谷,茂密的樹林,高高的山崗和彎彎的小路。讓我們懷念起家鄉的那片草場,那片花叢,那美麗的日出和日落,那四季的花開與花謝。即使那一個個普通平常的白日和夜晚,因為有著我們的親情與愛戀,也變得是那樣地美麗動人。

    看過一個甦聯故事,曾讓我感懷萬千。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在上戰場之前有一天時間可以回家看望年邁的母親。可是,當他千里迢迢趕回家鄉時,發現自家房屋被別人住了,而他的母親已被德國飛機炸死了。住在他家的是一位年輕的陌生女人。這位女人听說他是在上戰場之前來探望母親,給他講述了母親被炸死的情景,還帶他去了母親的墓地,為他精心安排夜里的住宿,還在第二天凌晨很早起來為他做飯和送行。讓這位戰士感到他雖然沒有見到母親,卻也再次感受到了家鄉的溫情,更加堅定了奔赴戰場保家衛國的決心。

    家鄉是我們生命的根系,印記著家族和先輩們的基因和習性。不論我們走遍天南海北,落腳于天涯海角,生命的根結卻始終連接著我們,讓我們越到離家越遠的地方,對家的思念和懷戀就越是深濃。

    這讓我們很容易想到錢學森和華羅庚等那一大批學者,懷著科學報國的雄心和偉志,拋棄在美國的富貴生活,回到家鄉,報效祖國。我們離開家鄉是為了尋找夢想,尋找夢想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和父母的生活更好,讓家鄉更加富裕。我前兩年去過安徽著名民居西遞宏村,這些民居記述著徽商出外打工致富,然後把掙來的錢帶回家鄉建房置屋,所以,才會給今天留下這批珍貴的民居建築。我們千千萬萬在外打工的人們,不都是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寄回家中,讓父母和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好?

    也有許多游蕩在外,有家不回的游子。他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因為沒掙到錢,兩手空空,羞見父母家人;還有一些人偷雞摸狗,惡名在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不敢回家。還有一些人因為出現意外,跟家里失去聯系。總之,有家不能回是人生和家庭的悲劇。折磨著游子,也折磨著父母和家人。

    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寫過一部家史小說《根》,為此,他經過十二年的考證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個從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販子擄到北美當奴隸的黑人。西非少年昆塔是在1760年獨自外出時,被白人抓走,與其他黑人一起被販賣到美洲。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位可憐的游子在經歷了六代人之後,才回到了家鄉,見到了親人。這應該是天下游子中最悲慘的一個經歷和故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的,天下無人沒有家,游子何處不思鄉。思鄉就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鄉親人。這些情感我們可以在許多思鄉的詩、曲、家書與文章中得知,讓我們感同身受那種客居他鄉的游子們漂泊淒涼,孤寂哀傷的心境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思鄉就是思念家和家人,如果這種思念漫長而不得相見,就會慢慢地變成一種憂傷和憂愁。這種感覺我們可以在余光中的《鄉愁》中細細體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不過,英國詩人雪萊所言︰“悲愁中的快感比從快樂本身所獲取的快感更為甜蜜。”鄉愁是憂傷的,但也是甜蜜和深長的。它營養豐富,滋潤著讓我們的心靈感覺美好,也激勵著讓我們為父母和家鄉爭光。

    我們思鄉戀家,深沉懷舊,不是因為家鄉多麼美好,而是它曾給過我們歡樂的童年和難忘的記憶。那種清純樸實和無憂無慮的美好情景是家鄉以外的任何地方都無法給予我們的。而且,因為那里有我們的親人和戀人,有我們的童真和伙伴,使得家鄉的意義更是與我們千絲萬縷,密不可分。我們是家鄉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一棵樹,不論我們移栽在什麼地方,我們的根基還在那個地方。

    我們的思鄉戀舊跟我們的基因那樣,堅守著孕育過它們的深恩大德。而我們思鄉和回鄉就是感恩圖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我們長成這麼大,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照顧大的,是家鄉的谷物和水土把我們喂養大的。他們把太多的恩情輸入在我們的成長之中,輸入在我們的生命基因之中。要不,我們在思鄉和回家時會那樣的熱切和激動。

    清明思鄉,渴望著給父親墳上燒把紙,點上幾只香,感激父親為了我們的一生辛勞。

    端午思鄉,渴望著吃著粽子,聞著稻香,走在汩羅江邊,看著家鄉人劃著小船走著親戚。

    中秋思鄉,渴望著與母親和家人團聚,品嘗著月餅,體味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美好意境。

    春節思鄉,渴望著普天同慶,合家歡樂,盡情享受著家鄉那種濃濃的鄉情和年味。

    家鄉是心底一首永遠也唱不完的歌,家鄉是眼中那幅永遠也看不夠的畫,家鄉是一棵永遠也不會老去的樹,家鄉是我們心中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未完待續。)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