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吾愛文學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文魁 -> 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

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最快更新大明文魁最新章節!

    次日清晨,濃霧垂江。

    洪塘碼頭看不清江面。

    臨行之前,林延潮再三叮囑地方官員不要隆重,若是真要相送那麼省城的官員就不要辦事了。

    但即便如此,宋應昌,費堯年,知府王士琦等官員還是前來恭送。

    甚至連福建巡撫趙參魯也是厚著臉皮來了。

    林延潮見此有幾分好笑,此時此刻自己倒是很想說,本來只是想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跟你相處,但換來了得卻是無情的嘲諷,不裝了,我現在已是大宗伯了,我攤牌了。

    不過趙參魯如此,自己也不好當場給他難看,否則自己‘心胸狹隘’的名聲就算是徹底坐實了。

    官員離別這等場合當然是贈詩相送。

    這都是官場上的應酬之作,有些乃即興而作,但大多都由各自的幕僚師爺寫好了。

    臨別之際,也是幾位大僚也是恭維林延潮,言語大體也是‘主持國是,參決機務,天下蒼生無不仰望’,‘這一去,家鄉父老依依不舍,這一去,天下蒼生無不幸甚’這樣的話。

    如此盛情,林延潮唯有再三謝過。

    正在應酬之際,碼頭上一人匆匆跑來喊著道︰“還請大宗伯留步,留步!”

    此人說了幾句即為碼頭旁士卒攔住。

    林延潮認得對方是自己老師林烴的下人,當即讓陳濟川將他帶來。

    “林桐,你怎麼來了?”

    對方道︰“昨日大宗伯送帖子與老爺說要進京任官的事後,老爺很是歡喜于是將此物贈你,他說他要叮囑大宗伯的話,也在其中了。”

    林延潮聞言道︰“替我謝過老師。”

    說完林延潮打開老師所贈之物,原來是兩首詩句,詩句寫得是‘功名發軔青雲路,長願存心在澤民。’

    這是唐伯虎的詩中詩句。

    林延潮記得自己在林烴那讀書時,曾見過此兩句詩掛在他平日讀書作息處。

    林烴當年與自己說過此物由來,這兩句詩是林烴當年進京趕考時,他的兄長林所贈。而今日這兩句詩由林烴轉贈給自己。

    詩中之意,當然是要告訴林延潮,現在身在青雲路的高處的你,不要忘了讀書發軔之初所立澤被天下蒼生的志向。

    林延潮看完後,深感還是老師關心自己,這一番話既是鼓勵,也是警醒,時刻怕自己身居高位而行差踏錯。

    此刻林延潮既是感激師恩如海,也是因此鼓勵心潮澎湃。

    一番繁文縟節之後,終于到了登船的時候。

    林延潮不由回望再三,當年進京趕考,然後回鄉省親,既始于此,也是歸于此。

    而這一次返鄉再復出,也是即歸于此,也始于此。

    從年少讀書,再到弱冠登第,今日而立出山,既有依依不舍的惆悵,也生出了許多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

    最後林延潮向送行的官員作揖,登上船梯。

    此刻江上霧氣仍是較濃,林延潮登船後已不見岸上送行之人。

    隨即兩艘的引水船在前引路,江上又下了一點細雨,林延潮登上船頭放眼望去,但見面前一派浩瀚無際的大霧景象。

    此刻他不由想起三國演義里一首大霧垂江賦來。

    初若溟鰨 乓仙街  喚Е淙 員焙V 鎩H緩笊轄癰嚀歟 麓購竦兀幻旌醪悅# 坪蹺藜省> 虺鏊 誆  粵痹 縷S秩緱妨厥珍幔 閡蹌鷙 諱殤檳    坡br />
    林延潮身在船舷之上見此景色,听得身後有腳步聲,轉頭看去原來是師爺徐光啟。

    林延潮問道︰“用兒如何了?”

    徐光啟道︰“少爺哭了半日,方才才精疲力盡在夫人懷中睡去。”

    林延潮聞言也有些難過,今日出門林用得知要與林高著分別,口中喊著太爺爺,太爺爺,然後是無論如何也不肯離家。

    最後好說歹說,等到林高著將他送到門口時,林延潮這才命人強行抱上馬車離去。

    因這件事,林用對林延潮生了不小的埋怨。

    林延潮此刻道︰“用兒平日太任性了。”

    徐光啟笑著道︰“我倒是覺得少爺是個重情的人。”

    然後徐光啟拿出一物道︰“老爺,這少爺前兩日所制的鐘漏。”

    林延潮聞言放在手里細看然後問道︰“這是水漏?”

    徐光啟笑道︰“是啊,其他水漏都甚大且笨重,但少爺所制的卻是精巧,他是從一本古籍里仿制而來,用了三日三夜方才功成。他一再告訴我不要告訴老爺你,他生怕你說他此舉又是在不務正業了。”

    林延潮聞言不由笑著搖了搖頭,古人視此為‘奇技淫巧’,現代家長說來就是‘不好好讀書,專玩這些沒用的’

    林延潮將這鐘漏還給徐光啟。

    徐光啟等了半天,又沒听林延潮說什麼贊許或不贊許的話。但听他突道了句︰“起風了。”

    徐光啟看了一眼鼓動的船帆笑道︰“是啊東翁,起風了,霧也要散了。”

    正如徐光啟所言,風起之處,這垂江大霧也是一點一點地散去。

    日頭從船舷處破開了最後的薄霧,然後照亮了江面。大江上金光點點,疾浪排空,左右的江船都是趁此拉滿了風帆。

    而此刻林延潮的坐船也是飛馳起來,風從耳旁掠過,立在船頭的林延潮當即扶住了衣帽。

    林延潮興致忽起與徐光啟談古論今起來︰“這大浪淘盡古今,其實我漢家文賦之美,不用多說,多少讀書人讀多了由欣賞而迷醉其中,于對仗工整,尋章摘句之道里轉啊轉,不能自拔,故多有懷才不遇,厭世之感。”

    “當年南唐馮延巳則有風乍起,吹皺一江春水之詩,文極美但說得卻是閨怨。而同樣是疾風乍起,南宋名將宗愨責有言,乘長風破萬里浪,卻道盡了豪情壯志。”

    徐光啟道︰“東翁所言極是,那麼敢問東翁之志呢?”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想起今人之作然後道︰“若是我當取‘乘長風破萬里浪’,但吾不過一介書生用此不合,真要以詩言志,吾以為‘風乍起,合當奮意向人生’倒是貼切。”

    兩人說說聊聊之際,船繼續乘風破浪,不知不覺之間已是離家數里。

    授官聖旨是九月二十五日寫的,林延潮接旨時已過去了半月,而啟程出發已是十月中旬了。

    就算馳驛進京,緊趕慢趕的于年前抵達也是勉強。

    若在沿途再講究排場,那更不知多久了。林延潮而今禮部尚書的身份,在整個大明朝所有文官里排名,屈起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不多不少正好名列第七。

    當年張居正返鄉時各地官員如何出迎?

    地方官員率屬下在道旁長跪迎接,撫、按大員越界迎送,連各地藩王都要出城迎接,而襄王更是出城三十里外迎接張居正。

    林延潮現在權勢雖不能與當年張居正相提並論,而且論實權是幾位北尚書里最小的一位,但計較起出行儀仗來也是僅次于閣臣的規格。

    為了避免沿途官員逢迎,林延潮就以朝廷急召名義于路途上謝絕大部分官員拜訪。

    同時這一次進京,林延潮也帶了不少隨員,除了陳濟川,展明這樣跟隨久的。

    林延潮仍招募了不少訓練有素的俞家軍作為家丁,他們當年都是訓練有素的士卒,但

    都是年紀大了或者身上有傷,不適合從軍。

    林延潮讓展明招募他們跟隨自己進京,一來是俞家軍訓練有素,而且都是老家的人十分可靠,二來也是給這些為國戎馬半生的老兵一份生計。

    當然沿途驛站對于官員的隨員多少是有規定的,但大多官員出行從來不管這麼多,都是于當地強征車馬民役,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林延潮在這方面就自己雇船雇車,如此也是為了免遭非議。

    謝絕了大多應酬往來,也令林延潮清淨了許多,不過該有的人情拜訪還是必須的。

    林延潮路經浙江時,派陳濟川,展明去了臨海,湖州。

    去臨海是去見王宗沐,去湖州是見剛退下來的潘季馴。

    這一次林延潮能夠出山,這兩位前後任過河漕總督的大佬可是沒少幫忙。

    對于臨海王宗沐,林延潮是備了一份厚禮,而王宗沐也很快給林延潮回來消息。

    王宗沐大概的意思是一番恭賀,恭喜林延潮升任禮部尚書,我的幾個兒子,以及臨海籍官員以後都是你的基本盤,當然也委婉提醒你林延潮,不要忘了當初許下在浙江開海的承諾。

    林延潮知道自己這一次上任,也是背負著不少官員的期望,若是不能兌現諾言,在官場上也是要大失聲望的。

    然後林延潮繼續北行,到了十一月末時即快到了平湖。

    對于潘季馴林延潮是心存感激的。

    特別是潘季馴,除了申時行,就屬潘季馴對林延潮的官途上提攜得最多了。

    當年能從歸德那犄角旮旯的地方調回京里,以及這一次復出任禮部尚書,全仰仗于潘季馴不惜余力地保薦。

    更令林延潮感激的是,潘季馴舉薦自己沒有半點私心。他潘季馴在任時,不貪財不求權不結黨,更沒有听說過為自己子孫親戚謀過什麼一官半職的。

    這與申時行不同,申時行退了以後,自己肯定要替他兜著的,這就如同張居正事徐階一樣。

    這是官場規矩。你得罪了皇帝沒關系,因為你的官位不是皇帝給的。但對于你的舉主就不一樣了。

    所以若非朝廷催得甚急,林延潮于情于理都必須動身前往平湖,當面感激潘季馴一番的。

    盡管如此,林延潮也是讓陳濟川,徐光啟二人一並攜厚禮拜見潘季馴。

    但出乎意料的是,兩人去的,就陳濟川一人回來了。

    一听原因,原來是徐光啟到潘府上拜見潘季馴後,被潘季馴發覺是個可造之材啊。

    于是潘季馴將徐光啟留了下來,說是教導他一段時日。

    林延潮听了此事良久無語,又是同樣的套路真是令人防不勝防啊。

    這潘季馴上一次從自己這里挖走黃越,這一次居然又挖走了徐光啟!

    此人……此人真是好無恥啊。

    末了,陳濟川還和林延潮說潘老還有一份書信給自己。

    這信林延潮不看還好,一看頓時氣得火冒三丈。

    潘季馴在信里寫得什麼?

    又是老調重彈,大意是我保舉你去任河漕總督,你居然不干跑去任禮部尚書,你對得起老夫這一番栽培之意如此雲雲。

    林延潮看信後,是很想和潘季馴理論理論。

    不是我不願任河漕總督,是皇帝不給啊,搞得好像是自己的錯一樣。你潘季馴是把我當事功型人才來培養,走的是技術官員路線,但朝廷不怎麼看,自己現在走得這路線,分明奔著入閣去的,這又有什麼辦法?

    總而言之,還我徐光啟!

    想到這里,林延潮不由幸虧自己沒去平湖拜見潘季馴,否則也不知會發生什麼事來。

    船繼續沿運河北上然後到了無錫,林延潮座船在此停靠一日。

    卻說當年林延潮與顧憲成失和,兩邊斷了往來。

    林延潮在閩中辦了鰲峰書院,顧憲成在無錫辦了東林書院,二人各自沒有通氣,不相往來。

    但是這一次林延潮升任禮部尚書,北上路過無錫前,自己于船上寫了一封言辭誠懇的信,托人轉交給顧憲成表自己修好之意。

    但是顧憲成卻沒有回信。

    而今日船到無錫停靠時,除了無錫當地的官員外,也沒有出現顧憲成的身影。

    此時已是十二月初,冬雪已是下,林延潮穿著厚氅在船邊眺望無錫城的景色。

    這時船下有人來稟說是東林書院的高攀龍求見。

    林延潮微微訝異,然後道︰“有請。”

    不久陳濟川帶著一位二十七八的年輕人來到林延潮面前,對方拜倒後言道︰“晚生高攀龍拜見大宗伯。”

    林延潮扶起高攀龍笑著道︰“是叔時兄的高足,當初京里一別,許久不見了,今日看來更是出眾了。”

    高攀龍連忙道︰“大宗伯贊譽,晚生實不敢。這一次聞大宗伯路過無錫,本來老師要親自前來相見,但無奈抱恙在身,故而只能讓晚生代勞。”

    林延潮聞言道︰“叔時兄身子有無大礙?我記得他一向……既是如此,我去他府上探望,來人……”

    高攀龍連忙道︰“不用了,大宗伯不用如此,老師他……老師他……”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道︰“我明白,看來叔時兄還未諒解我。”

    高攀龍承認也不是否認也不是,一時不知如何說。

    林延潮嘆道︰“我與叔時兄乃同年至交,入朝時相互提攜相互照顧,當年我下詔獄,全仰仗叔時兄極力周轉,擔了殺頭的風險在天子面前為我進言,此情我林延潮一輩子記在心底。”

    高攀龍聞言也是道︰“晚生明白,當初老師在心底也是一直把大宗伯視為至交啊。”

    然後林延潮道︰“後來的張鯨之事,我其實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也不願意多做解釋。眼下我任禮書,以後在朝堂上說話多少還有些分量。你替我轉告叔時兄一聲,他的復官之事,我一定盡力奔走,此舉不是為了讓他承我的人情,而是朝堂上不可以缺似他如此耿直忠正的大臣!”

    高攀龍聞言心道,林三元果真如傳聞所言,是與老師一般的正人君子啊,若是他們能一並在朝堂上該多好,一起規諫政事,以正君心,如此國家就有希望了,只是可惜老師與他失和,看來永無修好可能了。

    高攀龍有些黯然道︰“多謝大宗伯了,但大宗伯也知老師一向甚是執拗,什麼人什麼事拿了主意就難以改觀,但我回去一定將大宗伯這番話轉告給老師。”

    林延潮點點頭道︰“如此甚好,就有勞你了。”

    高攀龍走後,陳濟川跟著林延潮回到的船艙里。

    船艙內有火盆,林延潮脫下外袍,坐下伸手烤火以解寒意。

    片刻後船娘端上來蔬果肉飯。

    林延潮听說林淺淺,及自己兩個兒子已吃過飯休息了,當即也捧起飯來用飯。

    這船上的船家飯,都喜歡把肉菜放在米飯上吃,如此肉汁菜汁都滲入米飯之中,吃起來格外香甜,飯後再喝一碗茶足以。

    林延潮如此吃完一碗飯,雖是意猶未盡卻道︰“飯吃七分飽,不可再用了。”

    陳濟川當即給林延潮斟茶還道︰“方才我還擔心老爺你一肚子氣,但見老爺胃口這麼好,卻是放心了。”

    林延潮聞言放下茶盅笑道︰“我沒有氣,倒是你一肚子氣才是。”

    陳濟川不由問道︰“老爺,我不明白,你屢次三番示好,但這顧憲成如此不識抬舉,你又何必再禮下于人呢?”

    林延潮聞言道︰“怎麼說顧叔時有恩于我,無論如何我在面上必須敬重于他,否則會令官場上的人說我忘恩負義。”

    陳濟川道︰“可是我听丘師爺說,顧憲成主講東林書院時,他在學生面前可是沒少說你的不是,甚至有詆毀之詞。這東林書院有幾百弟子,而且不少人都是官宦人家,顧憲成此舉實在、不利于老爺你啊。”

    林延潮聞言不怒反笑道︰“我正怕顧叔時不編排我的壞話,他如此說我倒是放心了。”

    陳濟川茫然不解地道︰“這是為何?”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我是會員,將本書放入書架章節錯誤?點此舉報